游五台,品晋韵
2010-12-11 浏览次数:5080
2010年12月3日至5日,EMBA1002班(山西)课外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山西的宋天平、侯滨和白玉锋三位同学发起并承办,经班委大力配合、全体同学的热情支持。EMBA1002班师生23人齐聚龙城——山西太原,后赴五台山。两天的活动以“行晋商古道,悟佛教精神”为主题,以帮助同学“提升自我,达善社会”为目标。两天的活动在三位同学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圆满结束。依依惜别时,相约再聚首!
沐浴着明媚的冬日阳光,11位从北京出发的同学和应邀而来的耿建新教授夫妇搭乘着动车组一路欢声笑语前往“龙城”——“物阜天成、人杰地灵”的太原。一出站台,北京的同学和从河北赶来的李亚东、董中洲、沈卓明相拥握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也乘机和耿教授开起了玩笑,得知沈阳的几位同学已乘航班早就在卡萨酒店迎候着大家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赶去与他们汇合,一路笑容满面的候滨一直在旁默默地记录、拍摄着同学们相逢热闹的温馨画面……在前往酒店的途中,宋天平和白玉锋开始给同学们讲起来龙城太原历史……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太原,被称为“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自建城以来以来,曾是九朝古都、龙潜之地: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一首《龙城》“遗风因唐远,积德本周深。王气缠西北,真人虎视偏”道出了太原的历史文化渊源。但是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此外,山西蕴涵‘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的晋商文化,和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驰骋华夏的晋商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明清两代更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
听完讲解,同学们深深地陶醉在了太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沉浸在对往日龙城的暇思和今日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美景中……,望着眼前鳞次节比的高搂大厦不禁感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500年”。
晚宴设在颇能代表三晋文化、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晋韵楼”。一步入这坐端庄典雅的挂着大红灯笼的古建筑,以“根祖文化、民俗文化、醋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晋商文化、大院文化、三国文化、帝王文化”为主题的,具有浓郁民俗风格的陈设就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这座被评为“中华美食”金奖、“面食•面点创新”金奖、“消费者喜爱的面点”金奖、“2005中国餐饮业年度十佳企业”、太原市“特色名小吃店”的餐厅以绝妙的构思、独具匠心的布局,让同学们在美食美景中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席间觥筹交错,师生们推心置腹、推杯换盏,班委杨平和中洲不仅代表班委和全体同学对主办此次活动的同学表示了感谢,而且引发了如何更好地建设班级文化、搞好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讨论。张高锋同学一番肺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耿教授也根据自己教学管理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精彩频出,高潮迭起的氛围中,面艺表演也来锦上添花:刀削面、拉面、剔尖…同学们叫好不已。王凯和鲁研还好奇地检验起师傅拉出的龙须面来。一曲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将氛围推向了高潮,道出了山西历史的沧桑变化。山西盛产莜面和土豆。“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白面馍馍饿断腰”。品着一道道特色面食与海鲜、蔬菜结合,汁浓地道的“苔蘑羊肉栲栳栳、金窝窝牦参虾酱豆腐、凉拌灌肠…”,同学们见识了什么是“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体会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吃、一面百卤”的面道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引起了大家格外的兴趣。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风沙大、煤矿多、粉尘大。因此,山西人爱喝醋不仅可以调和当地水质的碱性,而且可以去尘。而酿醋的醴叫“老醯(音xi)”,因此,山西人也被尊称为“山西老醯”。每个地方由于历史积淀下来饮食文化,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同学们期待着明天的佛教圣地行……
虽然临行前,同学们都接到了山西同学的温馨提示“天气冷请穿厚羽绒服”。但是,冬日的旅途中,窗外温润清寒中阳光洒进来却是格外温暖明媚,可谓“贵人出门天气好”!
一边欣赏着沿途视野中飞驰而过峰峦雄旷、巍峨敦厚、气势磅礴、高耸入云,沉积巨厚、褶曲重褶的花岗岩、群绿岩…,一边听着导游给大家讲解山西的历史典故和民俗文化。沉醉在沿途风光中,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脚下,享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 “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多项殊荣的五台山有着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奇峰灵崖比比皆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古建艺术、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雄旷深厚的地质景观堪称“华北地质博物馆”,佛教人文历史,更为她增添了无穷魅力。
入住的“五峰宾馆”大堂电子屏上“热烈欢迎中国人民EMBA1002班同学莅临”的欢迎语更加温暖了同学们的心,充分体现了组织承办的同学对班级工作的认真细致和对同学们的情谊。恰逢午餐时间,东道主特意在“一盏明灯”为大家安排了丰盛的素斋,在涤荡心灵的同时净化着凡体。
稍做整顿,我们一行首先前往五台佛教圣境中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通寺,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位于台怀镇中心地,占地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是五台山寺庙群中规模最大、历史最古的一座寺庙,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显通寺也是历代高僧演教说法的主要道场,在五台山佛教界地位最高,佛珍异宝荟萃一堂,被公认为是五台山近2000年佛教历史的开山祖寺和五台山寺庙的领袖者。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望着寺院山门上“法门平等人天共仰,觉路光明凡圣同游”的对子,在这清净佛国圣地上,飞鸽盘旋、天空湛蓝、梵音袅袅……大家的心灵仿佛也变得更加平和、淡定!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菩萨顶。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寺占地45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到了清朝,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地位极其尊贵。
顺着显通寺南侧的石阶缓步而下,就到了塔院寺。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五台山五大禅处一,寺内以舍利塔为主,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概。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 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们绕行白塔一边走一边念经、叩头、抚转法轮。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同学们安静地行走在这晨钟暮鼓、佛国圣境中。仿佛冥冥中有什么引导着我们走向一个精神的自我世界中,那里有安宁、没有纷扰……
结束了一天的拜谒,同学们在这清净佛国安之如饴……
到了五台山,自然要拜谒“五爷”。听说若能在天还未亮前就去烧头柱香定会灵验。12月5日清晨,大家带着好奇和各自的心愿一行人前往五爷庙。五爷庙位于山西五台山风景区创建于明代的万佛阁内,面积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主建筑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怀着虔诚、谨慎、神圣拜谒神圣时,内心惟恐冒犯。佛家说芸芸众生都有佛祖的智慧,只要人心向善,总是可以不断提升自我,日有增进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迎着初升的太阳,同学们继续向黛螺顶进发……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边,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传说乾隆屡欲朝拜五台文殊,终因风大路险,没能如愿,遂欲摹拟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会者到此参拜。黛螺项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朝台”之处。五座台项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顶部转遍,不具备较强的体质,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所以人们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有云雾缭绕之感。望着这么高的山,心理有些忐忑,一行23人开始顺着1080级青石铺成的“大智路”石阶而上。据说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故又称“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山路颇陡、基本是直上直下。据说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这1080级台阶,每个人在向山顶攀登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平日锻炼与否也在这时看出了端倪,尽管佟志敏、杜耕野是班里比较年长的同学,但他们与耿教授夫妇一路领先,走至半山腰,队伍已经拉开了距离,平时很活跃的王凯和刑立民此时已是满头大汗,闷头迈步,走走歇歇!杨平不断给他们加油,白玉锋登山则胜似闲庭信步,一路笑呵呵地看着大家,时而等等拉在后面的同学,时而快走几步到队伍前面。苏旭和宋天平一直跟在队伍最后面,但是当他们也终于慢悠悠地登上黛螺顶时,还是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欢呼喝彩!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这时的感觉真是“经楼出红尘,看三千世界,云路崎岖,何不慈航登觉岸。白塔钻紫宵,吸八百梵音,风铃清澈,谁能苦海识菩提?”
黛螺顶是EMBA1002班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虽然旅途短暂,但那朋友相见时真诚洋溢的笑容、会心一笑的感动、玩笑背后的默契、大汗淋漓时相视的亲切、共同经历后的共同成长……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上一辈子的财富和幸福。五台山上那副“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联句不正是对同学们经历风雨、经历感动、收获幸福、收获自信的恰当写照吗?
依依惜别时,可谓“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同学们互道珍重,相约不久的将来,我们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