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办学之路-专访宋远方副院长(下)
2008-12-03 浏览次数:3246
记者: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将会亲自讲授“人大科特勒”EMBA课程吗?他虽然是现代营销学之父,但他对中国的国情并不十分了解,本土化的问题将如何解决呢?
宋院长:现在(第一批)招收的“人大科特勒”EMBA学员将非常有幸聆听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传道,他的课程将全部由他亲自讲授。但菲利普教授毕竟已经年逾七十,以后的课程是否由他亲自上阵还要视他的身体状况而定。
至于“本土化”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我们的学生应该明白从大师那里应该学到的是什么。管理是科学,科学是无国界的。 “大师”所传授的是管理的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观念和战略营销的方法。至于这些方法如何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我们会有一些在业界造诣颇深的中国的教师共同教学,相互配合。但是,无论是中外教师,传授的都是思想、观念和方法,而不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曾经有学员跑到杰克·韦尔奇面前,一定要问他在中关村的电脑公司,该怎么营销,现行的广告对不对,搞的韦尔奇先生无言以对。为什么?他要回答这个问题起码也要搞个咨询调查三天吧,他既不知道他的企业情况、市场环境和又不了解他的经营思路,怎么可能有答案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是最早参与中国MBA和EMBA教育的学者。对于“到商学院学什么”的问题,他的回答很明确说:“商学院不是咨询公司,MBA和EMBA学员也不是客户。所有实战技术,从你学到它就已经过时了。如果你想在商学院寻找问题的现成答案,恐怕你的钱白花了。更不要指望今天在商学院学到的知识,明天就能让你的企业成功。”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假如有一家商学院汇集了所有学术顶尖级的大师授课,战略让迈克尔波特讲,营销请菲利普科特勒讲,结果会怎样呢?宋远方认为:“你之前是谁,还是谁。”就像齐白石那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学就要学它的精神和灵魂,而不能模仿。管理亦同此理,基层管理更多的属于技术问题,要求规范化,标准越规范、客观越好。作为ceo战略层面的管理是没有一定之规的。韩信背水结阵,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就败了。战术本身是没有对是错的,因为企业不是僵死的,环境是变化的,一种过时的战术,也许明天用又是鲜活的了。
管理学都强调客户第一,每家零售企业都打出“每日低价”的招牌,有的企业是把压力转嫁给供应商,而有的企业在降低供应链成本上想办法。这种本质上的差别,也许能在课堂上学到也可能学不到。学和用之间是有距离的。要把在课堂中听出的观念,真正为我所用,大师的教授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大师只是总结了前人在企业管理实战中的经验,审时度势地把握了,商战和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管理的影响。
“人大商学院经常请一些知名的学者、企业家来人大演讲、讲课,就有些EMBA学员跑到杰克韦尔奇面前,一定要问他在中关村的电脑公司,该怎么营销;我做的这个广告对还是不对。如果大师们答了这些问题,他们就是欺世盗名。就是搞咨询也要调查三天吧,他们既不知道你的企业情况、市场环境和你的经营思路,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宋远方说,“真正应该向大师学的是新观念、新思维,如何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中国缺乏战略营销方面的人才
从中国目前商学院的培养方向上看,战略、管理、财务各占了30%,营销占10%。而国外商学院四者的比例各占四分之一。从结构上看,营销学在国内的商学院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宋远方认为:“中国对营销的理解多集中在出点子,搞广告创意,做营销策划方面,把营销概念看的过于窄了。其中的营销专业人才多一些,如果中国要和国际市场接轨,我判断会需要大量的战略营销人才。”
商场如战场,出奇兵,致险胜,但始终要以奇胜,以正和。如果一再用奇,就是剑走偏锋。但是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说:“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机会也太多了,利用地区差异、政策保护,企业能赚取到丰厚利润,如此他们在战略营销上难免缺乏动力。” 找到市场机会并不难,难得是把它做下去,永续经营。
在国内很多企业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如低成本战略。以这种思路打入国际市场,面临的却是制裁与反倾销。
日前人大启动人大科特勒EMBA项目就是以“战略营销”为特色,强调整体营销,强调流程系统化,强调从战略的角度做营销。有人认为菲利普科特勒不了解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没有指导意义。宋远方驳斥这种言论说:“假如老板让你去开发美国市场,难道你说不熟悉就不做吗?本土化没有错,人大科特勒EMBA项目不仅请到了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和凯洛格大学的教授,人大也会配合国内的教师进行本土化的教授。但是MBA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只学眼下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