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在读生 > 教授观点 > 详情

杨杜:走在管理思想最前沿

2012-03-21 浏览次数:4129

年龄越大应该越清闲,可杨杜教授却越来越忙,授课、科研、企业咨询、写书、还长期主持一家卫视的财经节目。他自嘲管理水平差:“都忙成这样,是总不好意思推掉朋友们给自己找的活”,杨杜语速很快,精干利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不过我现在干的都是专业内的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杨杜说。在外界看来,杨杜俨然是明星教授,其个人品牌和人大商学院的品牌互相推动,这也是人大商学院所希望的。

对于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发展,杨杜有非常独到的理解,研究方向上也很前沿。“我强调四点,‘立足大中国、发现新理论、开悟企业家、走向全球化’。我要研究未来若干年,中国创造的管理思想如何走向全球,中国企业如何大批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杨杜教授很重视对管理学的中国贡献。他提出了梳理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框架,对法约尔的管理理论进行了变形解释,提出了与西蒙决策理论不同的三性决策模型,构建了不同于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三维模型,提出了超越传统理论的价值分配七原则,超一流企业卖什么等等。

杨杜对大公司的兴趣,由来已久。杨杜是日本神户大学经营学博士,对日本经济和日本大型企业一直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回国后,他尤其专注研究企业成长理论及与其相关的知识管理、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领域。他深知中小企业如果没有大企业的思维模式、伦理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机制,是无法成长为大企业的,而研究清楚中国情境下的大企业成长方式和规律,才能引领他们走向世界级企业的阵营。

也因此,过去十多年,杨杜教授和他的团队坚持研究中国企业500强,2011年,他终于决定出版《中国企业500强十年风云》,将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杨杜善于总结提炼的能力在这本书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许多复杂的问题,他和他的团队都能总结出若干条规律。例如,他们提出了大企业的成长四律、八种做大模式、六种速度曲线、三类做强模式、两种存亡类型、四种时间周期企业家等,并对中国大企业的成功因素和成长阶段做出了基本判断。

他尤其表示,中国将创造新的商业文明,中国企业要想成为世界级企业,要经历三段式成长(简称三道)——生存之道、职业之道、君子之道。他还对公司成长总结了五句话,“三年发展靠运气、五年发展靠亲情、十年发展靠战略、三十年发展靠文化,百年发展靠制度。”

除了出书外,杨杜还通过参与活动、演讲、企业咨询等其他形式积极地推广自己的价值主张。事实上,他的一些观点相当“前卫”。

“管理学界的全球化比管理界的全球化要落后10—15年。不少中国优秀的大企业早已学习、吸收完了西方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现在到了中国大企业向外输出品牌、资本、文化的时候了。但管理学界刚开始学习西方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已经晚了,也不必要了。我们应该在成功的中国企业管理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新理论。在中国地界的管理学乃至社会科学中,僵化学习西方的研究方法,给人抬轿子,不但会出错,还可能会在理论上更落后。”

在他看来,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主要在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前期,未来三十年,是成长阶段的中后期,中国大企业正面临成长的拐点。“与经济发达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相比,过去他们是客户,我们是工人,他们是老板,我们是员工,他们是老师,我们是学生,他们是裁判,我们是选手。今后我们要学会做客户,会消费、扩内需;学会做老板,会管理、建组织;学会做老师,会宣传、树品牌;学会做裁判,会布局、定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自立于世界强国和大公司之林,才能使中国的现代管理思想走向全世界。如何管理西方员工?如何成为让他们信服的老师,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制定新规则,如何站在各国政局层面考虑企业战略布局等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新时期需要的大企业家,也是他研究的重点。“营收超五百亿、千亿、万亿、将来几万亿的,看着世界地图、有着各种肤色员工的,24小时不停运转的世界级大公司的管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样的企业家团队、如何才能掌控得住?是未来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国要出上千名这样的企业家,就没什么问题了。”为了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杨杜和一些中国大中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参与他们的项目,帮助其实践探索。

在人大商学院的EMBA课程里,杨杜教授的“管理学总论”极富特点,深受学员们欢迎,因此被安排成新学员入学的第一门课。他擅长用沙盘进行案例演绎,引导学生们进入情景,现场模拟企业运营,制定战略、财务管理、销售、谈判。杨杜则要随时应对学员的各种问题,给予个体针对性的指导。

显然,这比“我讲你听”的教课方式要难得多。但是,这恰恰适合头脑灵活、反应极快、擅长结构性思维的杨杜教授。另一方面,人大商学院近年来,也格外强调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传统“老师控制课堂”的模式已然过时。

杨杜在给EMBA授课时,非常注重教授学员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西方人的理性思维,发展出悟性思维模式。“如果没有这种悟性思维模式,他们的公司会很难做大做强。我还会告诉他们,若干年之后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预警忠告。甚至会给他们做一些个性的优缺点分析。”

了解文化和价值观才能与人良好交往。比如,在和学生交流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时,他常说,每个国家文化不同,企业管理模式就不同,优势就各异,交往要注意。他有个形象的比方:“日本是电车文化,思维是线性的。如同电车在轨道上跑,细节做得非常好,且善于持续改进,也很高效。但一出轨道也就是一遇危机就容易乱套,难以适应非线性或跳跃性变化。美国人是汽车文化,主要靠公路,比日本人灵活一些,善于创新和变革,但也必须在规定的路上开,而且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顺畅,因此美国人很重视制定和遵守规则,也善于拿规则整人。而中国是自行车文化,可没有轨道和公路,善于权变,即便没有规则也行,哪有路就走哪儿,哪好走走哪儿。中国人不以规则,而以人为本、伦理主导,然后不停地‘周易’,怎么灵活怎么做,达到目的就行。太快不起来但必须需要一定速度。交通搞不好大概和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开汽车有关系。”

因此,他告诉学员,中国企业在碰到欧美严苛的法律规则时,非常容易犯错误。而且在精益制造方面,也大多赶不上日本。但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与人沟通上更擅长更厉害,针对规则能迅速适应和调整。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在商业、流通、市场关系、公共关系等方面要多发挥优势,同时尽可能用好外籍合作者和员工弥补短板。

而对于“悟性思维”,杨杜觉得很多学员都欠缺,这和我们习惯伦理是非的思维方式,善用警句格言的语言方式有关系。其实在管理者或领导者那里,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不同背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下处理方式都不同。尤其在面临多样人种、多样宗教、多样文化时,“不能是点思考,而应该是‘从点出发地’思考问题,要从点拉出一个代表演绎和悟性思考的线、面、体和旋的思考图谱,这样才能控制一个复杂的灰度的管理系统。”

关于理论与实践,杨杜教授的观点是:管理学无对错,管理者有成败!学习时追成长,实践中追成功!领导者性格是直觉悟性的,领导者行为和决策是灰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