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E课堂》讲座全文+视频回放 | 黄卫平:中国经济2020:希望与挑战
2020-05-08 浏览次数:3541
2020年开局,全球即遭遇大事件,这将对世界和中国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黄卫平教授为大家深度分析2020年的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
黄卫平: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分享的讲座题目,叫做《青蝙蝠、黑天鹅、灰犀牛》。蝙蝠大家知道,整个疫情大家都说是蝙蝠引起来的;黑天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灰犀牛应该讲是一个必然性的重大事件。所以,今天我准备围绕这么几个情况来和大家交流。
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出什么情况?
第二个问题,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反复研究,也有政策的支持,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国继续往前走,外部环境会怎么样?2018年大家看到了中美贸易摩擦。其实你会发现最终美国对华为、对华大基因实际从贸易战过渡到了技术战,如果技术战再过渡到金融战,那这件事情就蛮复杂的。所以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你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同时也必须能够有一个比较从容的应对,换句话说,预案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显然还有蛮大的希望,同时也有蛮大的压力。
2015年我做了一个判断,2015年底,2016年初中国经济压力比较大,2016年春节情况就会好转,2019年具有极大不确定性,2020年世界经济不好,衰退是大概率事件。
那个时候可能信我这个话的人也不是太多,现在看起来,可能真是这样子了,也就是2019年中国经济受到很大的压力,2020年眼下看,世界经济不好,那真是大概率事件。继续往前走会怎么样?这真的是需要做一个分析的。
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2019年还是不错的,GDP到了将近100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值——14.4万亿美元,全世界超过20万亿美元GDP的就一个国家,就是美国,21.4万亿。超过10万亿也就一个,就是我们中国14.4万亿。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这么一个世纪情况。而且从去年的情况看,中国的消费总量几乎跟美国打了一个平手,大概就少2700亿美元。所以中国去年总体看起来总量比较好,人均也破了1万美元,我们叫做10276人均GDP这么一个情况。去年总体看,在全世界外贸都进入一个下降的情况下,我们按人民币算还是一个增长的态势,但是如果按照美元算的话,出口是增长,进口是大幅度下降的,是这么一个基本情况。
中国的经济一直处在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我们是2002年超过意大利的总量,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那以后我们的经济总量一直是世界经济排第二位。你可能会问我人均,人均的情况确实, 14亿人,总量再大,一平均确实不太多。但是现在超过1万美元这个数字应该讲也是很振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1978年搞改革开放,那个时候人均多少,如果你信世界银行的数据的话,1978年中国人均GDP的数量是156美元,现在是10276美元,所以应该说这40年确实增长的是非常快的。而且现在全球人均GDP过1万美元的人口,因为全球一共75亿,不到76亿人,所以全世界,注意,人均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也就是15亿上下,我们一下子进到这样一个范畴里面,是挺不错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个地球也就15亿人比我们人均收入要高,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水准了。
继续往前走还有蛮大的压力。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就是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超过了美国,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变成世界工厂这件事情是世界的大事,现在的条件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
现在的环境变了,所以给了我们刚才我讲的三个问题很大的压力,为什么?1980年代到1990年代,全球进入大发展的时候,世界经济走的比较顺,那个情况下所有的发达国家进入一次转型,而这次转型简单来说叫“脱实入虚”,所以发达国家就把这些产业向全世界转移,这是一次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中国在那个情况下,我说叫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一个巨大飞跃。
但眼下这个情况发生变化了。2008、2009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实际是由美国开始的,然后向全世界去散布。最终的结果大家都陷入危机,而危机之后大家反思得出一个道理:美国最先提出来要再工业化,欧盟提出来2020年的发展战略也是再工业化。日本提出来要射三支箭,仍然是要再工业化。所以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形成的这种供应链、产业链,在人家要进行再工业化的时候,我们要么融入到它这个再工业化的过程,否则恐怕就会产生相应的碰撞。眼下这两种趋势实际都是存在的,很多人问我这对将来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可以告诉你,影响是很大的。
产业会不会离开中国回流?
特朗普是非常希望的,但是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有些产业可以回去,自动化程度高,供应链短的产业,从新兴工业化国家回到老牌的发达国家,有可能。比如曹德旺的玻璃厂,但是他把一定的生产能力放到美国,放到汽车生产的附近,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他从事的汽车玻璃就是我刚才所讲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供应链短的。
反过来,自动化程度一般,供应链又比较长的,就会比较困难。大家也都知道郭台铭这个情况,特朗普当总统之后,郭台铭向特朗普保证,在美国投200亿建手机工厂,将来苹果手机在美国生产,特朗普很高兴,评价郭台铭是“The greatest man of the world”。三四年过去了,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郭台铭不是投不起,也不是建不了生产线,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跟美国商量到现在拿不下来的,就是我必须把中国的工人带到美国来才能生产。所以就形成这个问题了。曹德旺的玻璃厂,到今天也没有40岁以下的工人,这就是当你产业转型之后再想回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可能还有人问我低端产业会不会去东南亚?这个会去的,去越南、去柬埔寨、去老挝,甚至去缅甸都有可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地方能不能承担今天全球最主流的供应链,这件事情不容易。因为它的基础设施和总体的供应链的完整并不像好多人讲的那么好,所以从眼下情况看,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全球供应链又开始重组,这个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还是很希望大家想一想这件事情。
进入了2019年之后情况确实跟过去就不太一样了。如果看统计报表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国家实际是从2012年开始增速放缓的,从两位数下来了,从2012年到一直到2019年,我们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在6.5和7.5之间。它既不是断崖式的下滑,也不是过去那样大起大落的往上走。应该说我们国家前40年的发展还是挺厉害的,前40年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计算,我们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9.4%。如果按照复利计算,每年能有7.2%的增长速度的话,十年总量就会翻一番,所以前40年这么一个增长速度,那么也就形成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经济总量的实际情况。
2012年开始,我们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12年一直到2019年(2019年是6.1%),到2018年基本上在6.5、7.5这样一个情况发展。到2018年第3、第4季度开始,增长速度开始急剧下滑。2018年第二季度,我们增长速度还是6.9,到了第三季度6.7,第四季度6.5,如果分季度看,整个2019年第一季度6.4,第二季度6.2,接下来第3、4季度都是6.0,2019年总体的增长速度是6.1%。好多人说这个速度下滑的比较快,到底是什么情况?后边会怎么样?
实际对2019年这个情况,大家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后面再做分析。2019年是6.1,2020年会怎么样?我们每年都做一个功课,把全球重要的国际经济机构、研究机构、高校和券商,大概每年是40个,选出来,发报告。我们把他头一年第4季度的报告集中起来看一下,这个报告中除了定性的分析,结构的分析之后,会给出一个预测,比如在2018年11月开始,这些报告对于2019年全世界的经济,各主要经济体,当然也包括中国,它是怎么预测的。我们在2019年11月,选了40家机构,看他们对于来年世界经济之2020年的经济有什么样的看法,也看一看他们对于整个全球经济各个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他们是怎么预测的。
其中你发现他们对于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最快的能有预测到6.3%的,但前提是中美贸易战熄火,这样中国经济可以达到6.3、6.2。当然也有预计增长速度很低的,有这样一家券商认定如果中美贸易战继续打下去的话,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4%。这40家研究机构的均值大概是6%,但是这4%和6.3%从我个人感觉可能性都不太大,所以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数据处理,简单到什么程度?就是用体操判分的方法,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心目中不太靠谱的数据然后做一个算数平均值,基本上认定中国经济在2020年大概是5.9%上下,弄好了还能到6%,我有一个感觉,从去年11、12月看,情况已经逐渐趋稳了,现在眼下有了疫情,疫情有多大影响我们待会再做分析。
中国经济为什么放缓?
为什么中国经济出现了放缓,在最近又出现了下行这样一个情况。我一直说中国经济放缓是必然的,下行是有原因的。
中国经济放缓,我觉得其实是两个大因素:一个是你的体量已经够大了,这么大的体量再用两位数增长好像很吃力了,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我们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你必须用速度换结构,这样子速度放缓就变成必然的了。但是增速下滑还是有些原因的,而且从实际情况看,这个下行在很短的时期很难把它止住。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最根本的因素是周期因素,可能这个和很多人判断不是太一样,我们后边再讲。
一个是放缓,一个是下行,而且我们通过这40家已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国内的经济机构他们的判断得出一个基本说法,就是中国经济在2020年增速是5.9到6,注意,这是没有疫情冲击当时做的这么一个预测。
从另外一个数据看,我们叫采购经理指数,每个月最后一天国家统计局会宣布的,它是国家统计局和商业联合会联手做的,对中国7000家企业,其中3000家是制造业,4000家是非制造业,对这7000家企业的企业家们用问卷得出他们对于最近的将来,下个月的情况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做一个很简单的数理的处理得出的这么一个数。
如果这个数值在50,说明这些企业家对最近的将来中国经济,下个月再下个月的基本判断是什么?是既不扩张也不收缩,如果这个数值大于50,就说明企业家们对于中国经济最近的将来的判断是要处在扩张状态。如果说企业家们对最近的将来中国经济总体判断是向上的,他会多雇人,多采购原材料,而且订单拿的也多,于是这个数据一定也漂亮。如果他们对最近的情况不看好的话他就会少雇人,少拿原材料,订单数也拿不到,这个数值就不好看。所以这点真正可以反映出企业家群体对最近的将来中国经济是怎么看的。
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新冠疫情冲击大到什么程度?如果从PMI,就是采购经理指数来看的话,去年12月50.2在扩张状态,今年1月开始有疫情了,企业家仍然得出的数是50,这个数字很不错了。结果这个数值由1月的50一口气跳到2月是多少呢?35.7,我讲的是制造业。也就是说从50,大幅跳水下来到35.7,这是制造业。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在2020年1月还是54.1,很高了,因为一般过春节整个服务业会非常活跃,整个消费会上去,商业活动非常火爆,这个时候整个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很高的, 2月份新冠疫情冲击之后,这个数一口气回落到29.6,这是这次新冠疫情对于我们总体的消费冲击。不管是餐饮业、旅游业,庙会这些也好,甚至整个交通,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两个PMI,1月到2月是断崖式的跳水,换句话说,企业家群体实际对中国经济2、3月份是不看好的,因为现在1、2月份数据出来,确实都是很厉害的负增长,那么3月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采购经理指数反映的是最近的将来,下个月,再下个月。这样看的话,企业家群体感受到的就是一直到3月份吧,压力都非常大。
可能有同学会问:我们不是复工了吗?那这么说,返岗是一回事,复工是另一回事。复工跟复产又不是一回事,复产跟达产又不是一回事,只有真正做到达产了,过去的信心才能够恢复。
如果从企业角度看后面中国经济怎么样的话,就直接去看采购经理指数,企业家群体,这7000个人对于最近的将来中国经济的走势究竟怎么看,你再做好自己的判断,这样子大概能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实际情况看,还真得做出一个解释来,为什么?因为你真的是看到放缓了,而且1、2月份不是放缓,是严重的下滑。1、2月份的经济无论从生产角度,从需求角度,就是从供给也好,从需求也好,下滑的幅度是非常大的,当然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生产下滑、消费下滑,与此同时伴随来的是什么?是物价上扬,CPI也就是社会零售的价格指数,1月份是5.4%,2月份是5.2%,都在5%以上。这个1月份疫情的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猪肉造成的影响。大家可不要小看猪肉,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对二师兄情有独钟,你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猪肉消费量,这个地球每年大概生猪出栏,宰掉的猪有14亿头,正常年景中国要宰宰7亿多头,宰掉世界一半的猪,14亿人吃掉7亿头猪,一人吃掉半头猪。我们为什么进口那么多的大豆?实际从豆油角度是一回事,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豆粕,换句话说就是饲料,我们每年进口八、九千万吨的大豆,形成蛋白饲料,才能保证这个猪能够有一个平稳的供给。
我说常年是7亿头左右,结果去年就没有这么多了,2018年、2019年就6亿多头,几千多头没有了,这种情况就是非洲猪瘟造成的吧,造成供给紧张,价格上扬。猪肉又在CPI中间占比比较大,所以就造成我们1月份的物价上扬的很厉害。2月份应该说是有疫情的影响,所以总体看起来,1、2月份的物价确实也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涨的比较厉害。
这时候就有人真的在问我这么一件事:供给、生产在下滑,物价在上扬,会不会出现滞胀这样一个情况?
因为另外一个数就是PPI了,出厂价格,实际变成负值了。所以从这些分析来看,很多人担心就是说中国会不会出现供给的下滑、生产的下滑,物价的上扬结合到一起会出现滞胀?结合着中国总体增速这么多年在放缓,现在又出现下行,那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说我们说能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现在还做得到做不到?“中等收入陷阱”是社会学术语。它讲的是当整个经济总量到达一定的规模之后停滞不前了,有些国家甚至十几年停滞不前,这件事情就比较糟糕了。有没有可能跟大家讲这么一句话,这个地球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其中叫发达的40个上下,剩下的都在过程中间。真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走到今天,从一穷二白,真正变成发达经济体的屈指可数。真正有点规模的,好多人都讲,能搁到桌面上的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我们台湾省,剩下的就很小了。
与此同时,不进则退,有一些国家反而从过去的发达情况一下子进入到了发展中的情况,典型的比如阿根廷,阿根廷二战是中立,那个时候他是发达经济体,他的经济情况那时候比不了美国,但是真正处在发达状态。二战结束在发展选择战略上走了进口替代这么一条路,在金融上也屡屡失误,没过多久它就从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了。比如南非,过去南非是非洲大陆,大概咱们唯一一个叫第二世界的国家吧,它的科技力量非常强,有独立研制原子弹的能力,而且它在公共卫生医疗也是非常强的,因为搞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所以全世界都反对他,最后终于把这件事情解决了,由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当了总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没用多久他也从一个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了。
所以我们讲在发展的路上不进则退,没有其他的轻松途径。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确实也面临着这样的压力,但是总体看,中国这个滞胀我不认为它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疫情的冲击过去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和缓解,至于说是不是掉到中等收入陷阱里,我们只要解决了可持续发展动力这个问题,我想这件事情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近年来的增速不是放缓,是下滑,这下子引起大家比较大的顾虑,我刚才提出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两个问题引起来的,一个是你总量已经够大了。中国在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的时候,1978、1979年,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2年12月开的,所以真正在全国动起来应该是1979年。在1979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经济总量只是美国的6.8%,那个时候是美国的6.8%,是日本的四分之一。到了2018年,我们实际就已经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也到了日本的两倍半以上。所以总量是很大的,总量大了,基数大了,再想以两位数高速发展确实是蛮难的一件事情,我想这大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基数比较大。
另外一个,我们现在要为可持续发展寻找到一个根本的动力,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实际是用速度在换结构,把速度适度的放下来,把结构调整的更加理想。我们真的非常努力。比如李克强同志2013年当选总理,那时候大家问总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李克强跟大家讲,请大家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请大家向转型调整要动力,请大家向搞好民生要动力,这是当时的提法。到了2015年,其实2014年就开始了,我们提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情况,到了2015年的两会,双创就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动力之一。但双创对于中国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对于稳增长确实它动力不是特别的充沛,所以在那个时候提出两公,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所以2015年的动力我们叫做两公、两创。到了2016年,大家又问总理,我们可持续的动力是什么?2016年总理的回答是传统经济+新经济,所以2016年房价一下子上来了,传统经济基本就是房地产,到2017年大家又问他动力在哪儿?2017年的回答是质量效益,2018年依然提质量效益,到2019年情况发生变化,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那是未来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所以2019年开始,我们提出来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还是强调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所以这个动力我们一直在探索。
只能把速度放下来,同时把结构调整好,这才能保证你这样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寻找新动能的过程的可持续性。
其实还有一个情况,我们这个结构转换,从我个人看,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讲船到码头、车到站,有没有这一天?因为你看现在发达国家在调整,我们也在调整,所以很多人讲什么时候我们只要把结构调整好了之后,调整好了之后恐怕又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你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去解决才可以,这是一个动态的情况。有时候我做讲座会问,你搞转型、搞调整,搞动能的转换,这到底是个手段还是个目的?这到底是个过程还是个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到底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我想大概把这个事想明白之后你就会发现,这次增速放缓它真的是必然。也就是说你只能把速度放下来,同时把结构调整好,这才能保证你这样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寻找新动能的过程的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的增速不能太慢,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在用增量的财富化解着存量的结构性矛盾。
当然,中国经济的增速不能太慢,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是矛盾吗?不是的,我们国家经济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在用增量的财富化解着存量的结构性矛盾。比如社保,这次疫情很明确告诉你,有短板,而这个短板的补齐不是靠存量的结构调整,必须是在有增量的基础上才能够把这种结构越理越顺。所以中国就陷入一个情况,第一,你必须找到一个动力的可持续,与此同时,你又不能够把增长速度放的太慢,因为这真的有一个问题,太慢了之后你没有足够的增量财富的话,存量的结构性矛盾的调整也就会遇到相应困难,所以中国真的不容易。
最近的增速下滑很大一个情况是经济周期造成的。
政治课的老师恐怕已经跟你讲过,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然后又进入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一个结果,周而复始,大概十年左右一次。我相信各位能够回忆起来最近一次的危机应该是美国的次贷危机,2008年、2009年,你由那往前数,1997年、1998年是亚洲金融风暴,你由那再往前数1989、1990年是日本房地产崩盘,那如果你看2008年、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在这摆着的话,往后数十年左右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所以2019年的不确定,2020年世界经济不好,这是什么?这是规律,或者说我们叫做经济规律,周期规律造成的。
中国跟人家有一点不同在哪儿?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们出手了一个4万亿,这个4万亿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我们是在2009年第1季度出手的,马上就见效。经济有规律,那个时候你先跑出来了,下一个周期可能你就会比别人先进去一点。所以我在欧洲开会的时候,有学者问我你们现在经济什么情况,我说恐怕这是一个规律,你们现在,没到冬天,是秋天,可能我们的经济在冬天。你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感觉肯定会好,但是秋天过完了就是冬天,我们的冬天过完了就是春天。
如果没有疫情,去年11月、12月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一丝暖意,换句话说,到2020年上半年这个事情就慢慢的过去了,之后普遍情况会好起来。
眼下有疫情,就得从另外一些角度来做判断了,所以我想跟大家说,我们这个经济增速放缓这件事情是一个原因,而眼下的这种下滑,周期因素是很主要的,这次疫情当然是眼下这个情况的最根本的原因。
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的协议达成,对我们来讲是有利的。
那中美贸易战到底有多大影响,确实有影响,其实2018年没有影响,2019年影响有限,在2019年底我们达成了第一阶段的协议,第一阶段的协议有意义没有?非常有意义,如果达不成这个协议会怎么样?大家知道,我国是在2014年谈判之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世贸组织规定,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不能超过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可以放到11%,在打贸易战之前,美国对中国给的平均关税汇率是3.1%,这个算是符合WTO规定的。我们国家也没有拿到11%,入市谈判谈的是9.8%,那之后,我们平均关税税率主动的往下降,2019年是7.5%,今年又宣布接着降,已经掉到7%以下了,发达国家是5%,我们是6点几,应该讲是不断的在往前走。
特朗普当总统之后情况就变了,这位老兄2017年1月20号宣誓当总统, 3月初,我们在布鲁塞尔开研讨会,中、美、欧三方学者讨论特朗普当总统之后,中、美、欧三方关系的走势。当时我判断,特朗普跟别人不一样,他当总统之后中美之间有一些贸易战必打无疑。现在看真的是打起来了,打起来之后可就不是3.1的税率了,开打就变成12.4%。到了2019年的5月,就是第一次翻车的时候,他再把关税提上去,变成了平均关税税率18.3%,如果达不成第一阶段的协议的话,当时特朗普宣布到2019年12月15号把关税全部提上来,那我们平均关税税率是多少呢?24.3%,这个对我们的外贸应该说会有极大的影响了。
另外关税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关税覆盖率了,就是你对美国出口的产品有百分之多少被征掉税了。1986年这个关税,我们向美国出口的关税覆盖率是39.1%,出口一百种商品,40种左右是要征税的。2001年12月11号,中国入市之后,整个逐渐对我们的关税覆盖率就在下降,到了2005年,也就4%。开打贸易战马上这个数值就是8.1,50.6。如果不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的话,到2019年12月15号这个关税覆盖率是96.8%,这个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出口影响就非常大了,所以第一阶段的协议使得关税税率回到18点几的那个情况,应该说对我们来讲是有利的。
美国并没有停手
从眼下这个情况看,也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比如美国一直还是在做着,因为第一阶段完了之后满一个月,也就是到2月14号开始真正落实,双方建立办公室,怎么把第一阶段的内容落地,已经做起来了。与此同时,第一阶段协议落地之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宣布25个经济体取消发展中国家待遇,这里面有中国。但是实际影响不大,什么原因?因为中国早就不在享受优惠的名单里面了,所以这个就是吓唬人,是一种态度。
与此同时, 2019年美国对华为以一国之力对一个企业进行“封杀”,在那个时候美国提出来什么?美国企业或者说欧洲企业向华为出口,比如芯片也好,设备也好,里面如果美国的技术成分超过25%,那美国有长臂管辖,不允许你出口。最近他宣布这个数值要降为10%,这个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比如韩国的存储键,日本的电声元器件,这里面真的美国的技术成分和美国的商品成分到底到不到10%,再有台积电,大家可能说华为不开发,实际华为是设计,而生产是台积电代工,那这个时候会不会有影响?所以美国并没有停手。
与此同时,还传出来对中国C919大飞机不出口引擎,这件事情影响要真正做的话影响也挺大,但这真是双刃剑,因为将近两千套大引擎,如果这个生意没有了, GE也会受到很大损失,所以美国并没有放松。
而且在这次疫情中间,美方在他的地方说东说西,疫情刚刚起来的时候,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表示,疫情有利于制造业从中国转回美国,而且司法部部长提出来为了对付华为,美国政府应该出钱,把爱立信诺基亚的股份买到一部分,这样抵消华为的影响,同时在美国国内,研究通用软件,这个软件不用在华为硬件上。
同时宣布人民日报,我们的电视台、中国日报等我国媒体,按照外国使团待遇,我们最近也反制他,所以实际他还是往前推这点。中美1979年建交,中美建交的时候,美国给中国的定位叫做非结盟的友好国家。所以贸易关系开展的很好。到了1997年,克林顿当总统,他对于中美之间关系是保持接触这样一个政策,而且他提出来中美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克林顿是非常有意思的,在第一任的时候对我们是恶狠狠的,在第二任的时候确实把这个关系和缓了很多。
到了特朗普当总统情况就变了,因为他周边都是极右份子当他的智囊团,从今天美国极右的精英集团来看,对我们的看法是什么?中国眼下在政治上是新权威主义,在经济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在贸易上是重商主义,在国际关系上,尤其“一带一路”,实际是地缘扩张主义,这是他现在的说法。
疫情之后,西方(不仅仅是美国)可能会对中国的国力,动员能力,和中国体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恐怕会深感忧虑
这次新冠疫情,中国的应对大家看到了,从爆发一直到我们把医疗队派上去,建立方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这样一个过程。实际这次抗疫的战疫彰显出中国强大的国力,也彰显出中国强大的动员力,而且我们这次体制优势这次应该说显现出来,显现出来你是把疫情制住了,但是真的有一件事恐怕将来,也就是说西方,不仅仅是美国,西方可能对于中国的国力,动员能力,和中国体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恐怕是深感忧虑的,这是一定是真的。因为欧盟也一样。
欧盟跟中国的关系我们叫三次推进,一次转化。最初叫“建设性伙伴关系”,后来叫“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么一点一点往前推进,到了2019年3月12号,情况就变了,在那之前你就已经看到欧盟对于中国的经济关系上是收紧的。比如说对于中国在欧盟的投资是有一个审查的,这个审查很严。到了2019年3月12号,他发了一个针对中国的战略文件,他说中国是什么?中国是与欧盟“密切协调目标的合作伙伴”,这是一个提法;是欧盟“寻求利益平衡的磋商伙伴”,注意,这是磋商了;注意第三个,中国是什么?是追求技术领先的经济竞争者——这是竞争者了;最后一个,中国是什么?是推广替代治理模式的体制对手。所以大家可以看,在目标上是合作伙伴,在利益上是磋商伙伴,在技术领先上是竞争者,在制度和治理模式上他告诉你是体制性的竞争对手。
我们的外部环境经过中国的努力已经有所缓和,但是往前走,不会一帆风顺
我们讲一讲现在疫情的情况。这次疫情发展的是非常快,由1月中旬开始在武汉就属于爆发状态,好多人用2003年SARS和这次新冠疫情相比,我总觉得有的地方可以比,有的地方好像不太好比。这么讲,现在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我们国内疫情的情况基本遏制住了,后面的事情逐渐逐渐让它归零,新增的病例归零,这样只要新增病例归零28天,按照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就会把我们头上的帽子摘下去。
但是与此同时一个麻烦出来了,就是全世界的疫情现在有点收拾不住了。大家可以看到意大利、伊朗的情况。欧洲因为没有边界,大家走起来是自由的,所以后边会是什么情况,不是很好预料。所以世界疫情会不会继续扩散,究竟到哪一天可以在全世界把它控制住,恐怕现在还比较难说。所以包括奥运会也好,种种比赛也好,重大的会议也好,实际现在都处在一种是不是延期这样子的边缘状态,而且有些已经它就延期了。
与此同时,飞机停航,人员交流停摆,这个对经济的影响应该讲是很大的。所以我有的时候说,这次可能跟SARS不太一样,尤其对于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什么影响,恐怕不太一样。SARS的时候并没有影响美国连续四次熔断机制爆发吧,而且眼下美股,道琼斯指数最高已经跌到30%了,这种情况在过去有没有过?应该说熔断没有过,眼下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我们实际说不清楚的。
对于中国来看,要分析这次疫情的冲击的话,我想大概是有这么一些着眼点吧,一个短期是什么情况,长期是什么情况,从供给侧是什么情况,从需求侧是什么情况。对于中国已有的存量,经济上的存量是一种什么影响,对于增量是个什么影响,对于总量是个什么冲击,对于结构又会发生什么样子的冲击,这些都需要考虑。
眼下还要考虑境内、境外的这种差异,还要考虑政策跟实施的一个差异。
世界经济下行这是必然的。
本来这个世界经济大家预测在2020年还能到过一个2.5左右这么一个情况,现在纷纷下调调到0.5到1。其实世界经济这样,只要到了2以下,大家基本认定就出麻烦了,到了1.5以下就死死的出麻烦了,所以今年经济不好真的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从我们国家现在看,很强调几件事情:政策逆周期,关键在内需,稳住资金链,大力促达产,双向保住供应链,最后要高度关注全球风险。
第一个是政策要逆周期。第二,中国经济的关键现在看起来是需求方,尤其是内需,因为大家知道了,我们三架马车拉动经济是吗?消费、投资、进出口,如果说眼下大家说要死保出口的话,而整个疫情在世界又开始蔓延,好多时候不是说你经过努力就会怎么样的,因此后面我们会讲到这次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对外贸会有很大冲击,更麻烦的,如果久拖不决的话,对于整个生产链、供应链会发生什么影响,这都真的是需要好好关注的。
所以我说政策现在我们是逆周期,那么关键现在必须放在内需上,从宏观和微观都要把资金稳住,放水是一回事,稳住资金这是另一回事。从企业来讲,资金链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生产上,返岗我刚才说是一回事,复工那是另外一回事,必须达产。所以现在干什么?要大力促达产,这才是关键。
而且从我们国家来看,从微观也好、宏观也好,要双向的保供应链。供应链一旦出现不畅的情况下,那不太好办。前一阶段大家都说是因为中国停产造成别人停产,还有人讲,如果你不复产很顺的话,供应链要转移了,所以这是单向的供应链,眼下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另一个方向的供应链这个问题也会出来。就是中国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各个节点上你都使用着全球生产的零部件,这样子那边有疫情供不上了,怎么办?所以第二供应链和备胎应该怎么考虑,这也是真的。
最后恐怕请大家要关注全球的风险,所以我说政策逆周期,关键在内需,稳住资金链,大力促达产,双向保住供应链,最后要高度关注全球风险,这大概是眼下这么一个情况。
会怎么样?因为很多人都说中国经济总量大,抗风险的能力强。这是不是事实?这是事实。也有人讲,我们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大,其实是不是?是。但是我真说句话,第三产业占比大绝对是双刃剑。第三有人说我们国家供应链完整,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就可以替代的,短期是这样,长期一定不是这样,而且我刚才讲是双向供应链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你的产品是人家的中间投入,反过来他的产品也是你的中间投入,你现在把疫情控制住了,而在全世界疫情正在扩散呢,所以双向总体看起来供应链怎么能够把它完善,把它保住,甚至能够拓展,这真是一个课题。
同时,外部环境并不是那么理想。你从美国看,你从欧盟看,总的来讲往前走,竞争是跑不掉的。你谈合作,他跟你说竞争,你说发展他跟你说对手。所以未来总趋势竞合一定是规律,就是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恐怕这个心态要放好。
同时在政策空间来看,中国我自己的感觉从货币政策角度有空间,不大,财政政策你别挑有地方债等等,我感觉还是有相应的空间的。地方债这件事情,恐怕也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厉害,如果从全球的债务情况看,中国的公共债务不算很重的,而且中国的公共债务的结构跟世界其他国家也不一样。第一个西方的国家借债是为了过日子,我借债是为了搞建设,你过日子借了债之后发下去,你给子孙留的是窟窿,我借债是搞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参与者间接的以工资形式也拿到了这个钱,但是我给子孙留的是资产,我现在的问题不是债务的窟窿的问题,我现在的问题是资产回报率必须提高的问题。
而且从很多情况看,还不会单纯的去追求资产回报率,为什么?你比如说云南、贵州、甘肃,大家都知道经济比较困难,什么原因?自然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造成的。像江苏、山东、河南很早就解决了路的问题,可云南、贵州没有,所以这几年大家看到的是国家在那个地方大手笔的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这个搞好之后,那个地方的经济恐怕跟过去就不太一样了。
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我感觉大概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或者说从时间段上应该说有三个层次或者叫三重冲击。
从眼下这样一个情况看,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我感觉大概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或者说从时间段上应该说有三个层次或者叫三重这样子的冲击。第一重或者第一层次叫做疫情在武汉爆发最后散布到全国的时候,我们国内的需求方停摆,整个2020春节前后,一直到3月中旬,一直到这个情况,那真的你整个的疫情造成各地都要隔离,整个的物流也不畅,整个的消费是大幅度的下降。刚才我们讲了餐饮业也好,旅游业也好,商业也好,急剧下降。有人估计能够到1.3万亿和1.5万亿这样一个损失,仅仅春节期间,从需求端就会产生1.3万亿到1.5万亿的损失,我想这是大概我说的第一阶段需求方的停摆,也就是总体消费不差,真的停摆了。
第二阶段我觉得是供给端的压力产生了,春节之后由于我们延长假期,大家返岗困难。同时物流在公路也受阻,造成了上下游整个都出问题,所以那个时候你谈返岗,返岗不能复工,你得隔离,复工没有办法满负荷工作,没法达产。所以这个时候真的出现了上下游供应链这样子的压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总体看下来是供给侧怎么能够保证供应链的顺畅,尤其是物流怎么能够解决顺畅之后,你才能够把供应链的上下游把它连接起来。
眼下第三阶段的情况就会出来了,就是外部环境恐怕趋于恶化。疫情在全世界的扩散,你真正形成世界经济衰退这样一个压力,如果全球需求下降会怎么样?同时全球的供应链因为疫情受到冲击会怎么样?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总感觉对我们国家眼下应该说经济恢复是不利的。这个去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就2.3%,今年我看很多人连1都预计会不到,去年整个世界贸易实际增长是0.9%,那么你到今年这种疫情的冲击,如果0.9%都不到,那我们的三架马车,也就是说消费、投资、进出口,进出口这一块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去年在整个我们6.1的增长速度中间消费提供了57.8%这么一个贡献,进出口提供了11%的贡献,如果说今年整个全球这么一个压力的话,再加上国内这个需求在2月份受到这么一个冲击的话,你要想维持这个速度的话,恐怕应该说第二产业,也就是投资恐怕就必须又有一个比较新的这样一个做法才可以。
有人做了一个初步判断,一、二、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需求停摆,第二阶段是供给端有压力,第三阶段是外部环境要恶化。三个阶段合起来的话,有人预估过,说中国可能这个损失将超过,如果再加上我们整个抗疫情所消耗的,一共是将近五万亿人民币。换句话说,也就是去年GDP的5%了。从这个角度也有人讲,中国经济增速今年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当初大家做判断的时候,我当时一个判断是这样的,因为当时你说不清楚这个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如果按照乐观的,也就是说3月底能卡住,4月能够结束的话,我想中国经济经过努力,5.5%应该没有问题。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疫情在全球扩散,所以当初,那个时候我说乐观的判断4月份打住,那后边大家努力,5.5%的增长应该没有问题,现在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外部环境出现恶化,这会产生什么样子的影响,现在也有点说不大清楚。
在2月的时候,欧盟曾经有一个判断,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了一个乐观的估计,一个乐观的估计,一个悲观的估计,即便是悲观的估计,在当时来讲,他的估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到5%,这是欧盟的这么一个估计。那么花旗银行对中国经济也有一个估计, 2020年如果按照季度走的话,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还能到4.8%,第二季度5.2%,第三季度6%,第四季度也能到6%,全年他认为能够到5.4%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总体看起来,从全球的角度看的话,大家都认定中国经济,如果疫情在中国很快结束,应该在5.5%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共识,那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实际是中国境内真正按照那样一个预期结束了,但是我现在不敢说结束了,至少是控制住了,但是输入型的病例现在已经成为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与此同时,这个疫情在全球在扩散,它究竟会产生多大的破坏力现在还很难预估,这大概是一个实际的情况。从某种角度看,我们国家现在真的是这样一个情况,过去是高速增长,总量很大。我们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那时候经济总量是1.4万亿美元,现在是14.4万亿,当然这个总量说明一个问题,你有强大的国力可以抗疫,但与此同时都是掉下一个百分点,它的总量含义就不一样了,我想这大概是一个情况。
另外一个情况就是从结构看,我们得承认一件事情,第三产业占比大,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高,但是增长速度它必然放缓,第二产业的速度会能够提上去的,我们国家实际现在三次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第三产业什么比重呢?42%,现在是多少?54%,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第三产业给了大家一个在生活上的方便,但与此同时在增长速度上一旦受挫折,不像第二产业,只要你投资速度下去了,就能恢复起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份量大对我们恢复恐怕压力也会比较大。
同时一个问题就是消费,我们现在消费占比大,在整个中国经济中间消费占比大。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平均的可支配收入很少的,也就是八千多块钱,现在是四万多块钱。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跟过去不一样,与此同时中国人确实还有一点,有比较高的储蓄率,所以真的在家里宅了这么几个月之后你还能够有吃有喝的,如果大家注意到最近美国那个议员在逼美国CDC主任的时候讲了一句话,说70%的美国家庭如果拿出400美元的话就会感觉没有办法支付了,所以大家看到的是这次特朗普准备做一件事,就是给每个美国人发一千美元,这样你可以宅在家里有吃有喝的,否则的话是有问题的。
所以咱们这么说,我们一方面总量大,有抗击疫情的底气;另外一方面,你停工一天的话损失也比过去要大的多,这是很实际的这么一个情况。从产业来看吧,餐饮也好,旅游也好,影视也好,喜剧也好,交通运输也好,教育培训也好,实际这次受的打击应该讲是最大的。有人说就这几个行业恐怕就是一万好几千亿的这种损失,先不管他损失有多大了,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一旦疫情中止,它恢复起来恐怕也不是那么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有这么几个情况还是想提醒大家,就是从供应链这个角度想多说几句。因为现在这个地球每个国家的生产体系是互相嵌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生产网络,每个国家都会在不同的节点上介入整个全世界的生产体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如果一个环节出问题,它就会沿着产业链向上游,向下游去蔓延,最终就会出比较大的麻烦。比如说新冠疫情在中国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停产了,似乎停产之后大家感觉问题应该不是太大,实际不是这样的,我们这边的停产如果以汽车为例的话就造成韩国现代汽车厂,起亚汽车厂的停产。因为东南亚生产不出来那么多的零部件,而韩国本土它库存零部件有限,所以你这停产,实际上就造成了全球供应链发生问题了。
眼下的全球贸易,很大程度我们叫国际贸易,实际已经变成公司内这种交换。因为公司分布在全球,零部件在全球去进行配置,那样超越了国界线,我们管它叫国际贸易,但是你没走出一个公司的门。WTO有一个统计,2013年的统计也就是全球中间贸易占到了总体贸易的40%,而最近另外一个学者的统计更有意思,他说全球贸易的55%实际是中间品的贸易,而不是最终消费品的贸易。服务贸易中间他的估计是70%以上是中间产品,不是最终的消费的服务。所以从现在这个情况看,这么大的一个中间贸易量,就是一句话,人人都在供应链上,人人都在生产网络的整个节点上,如果供应链不畅,马上全世界都会受到相当的影响。
OECD组织在前不久做了一个调查,他调查了三百家跨国公司,营业额度在十亿美元以上,这个结论是什么呢?一半以上的零部件生产,47%的最终产品的组装,46%的仓储、43%的客户服务,39%的研发都是在本土以外的国家完成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大家看到的是全球就出现了整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产网络价值链整个体系这么一个情况。一个环节出问题,那就要影响整个的全局,我们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中国什么情况?中国的总出口中间,我们真正中国出口中间的增加值,自己完成的连三分之二都不到,三分之一以上你都是做转移,都是通过中间产品来进行交易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实际的情况下的话,如果供应链发生问题,那将是非常大的麻烦。
当新冠疫情在国内肆虐的时候,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的中间产品受到影响,而现在整个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防一件事,就是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中间供给,眼下可能还没有问题,如果疫情继续扩散会不会产生比较大的问题,这个是需要真正提前做出预判,实在不行你必须有备胎,否则真正就会影响你的生产了,我想这是从供应链这个角度来说话的。
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在我们现实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们基本处于供大于求这么一个情况,所以从供给这一端看,眼下不是问题,只要返岗、复工,只要达产,从供给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应该不是特别难。
而且这次疫情真正的给了一次考验,实际是什么?就是你抗风险的考验,那换句话说吧,可能在这次疫情中间,有些行业、有些产业、有些供应链、有些企业他真正扛住了风险,体现了很强的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好的。
同时有一些商业模式,比如说线上的,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一个发展,你比如说这次大家宅在家里面,没有想象到的是手游发展的非常好。还会有一种可能,也就是如果这个疫情在第二季度没有控制住,在全球继续扩散的话,全球的生产会受到比较大的打击,整个世界经济一定陷入衰退,这个时候我们的出口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恐怕现在就必须做好准备。
如果继续第二季度扩展到第三季度的话,我相信有一种情况可能会爆发了,就是全球的价值链、供应链、生产网络的节点就会重新布局了。
这个时候从中国没有疫情这个角度看,我们是有利的。所以并不是说实际情况就很糟糕,从供给看我们第一供大于求,恢复起来快。第二,如果疫情继续走的话,对需求的外需是巨大影响,但是对于全球供应链重组,我们可能站在一个比较有利的这样一个地位。从全国情况看,我们提高需求是必须的,而整个看起来需求中间的消费,尤其是内需的消费是是重中之重,有人说疫情之后有补偿性消费,爆发性的产生,就算可能吧。
另外有种种说法,我想有一个很实际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从政策面这个角度,第一现在把疫情死死卡住,第二就是重视逆周期,现在我们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口号,叫做新基建,也就是说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做,而是有选择的做。新基建有七大领域,比如电力行业的特高压,比如说新能源车的充电桩,你比如说5G基站的基础,比如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包括城际的高铁和交通网络这些建设。
与此同时,对于大城市,因为我们现在是大的中心城市在迅速扩张、迅速发展,那么真的在基础设施上跟不上,恐怕这些,像道路、桥梁、管廊、教育,尤其这次像公共医疗卫生一定会加大投资的。因此我们会在稳定货币政策的同时从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最后以新基建这个形式来做好这次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间还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就业问题,因为每个就业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所以我们这次提六稳,把稳就业放在第一位,就是这个意思。
好,如果从逆周期宏观这个情况看的话,应该说还是有政策空间和政策手段来对付这次疫情的冲击的,那么从长远看的话,如果这次疫情能够在全世界得到一个比较好的遏制的话,我想中国经济三架马车、外部环境也应该能够有所缓和,如果说疫情在短期,在国际上没有控制住的话,我想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长了,真的可以跟大家讲,很可能这个地球的供应链重组,我们又有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