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在读生 > 活动 > 精彩活动

论坛回顾|汇贤论商月度沙龙(第六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 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2024-06-26 浏览次数:

2024年6月16日 人大商学院EMBA再次推出《汇贤论商第六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月度沙龙。本次活动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吴武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长三角校友会执行会长、励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16级校友、盛世未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锋; 毕马威中国交易战略与并购融资服务合伙人张佳宇等四位优秀的学者以及企业家。

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执行主任刘晶晶主持。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企业“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帮助企业做好”出海“布局,确保业务运营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搭建国内企业“出海“的共享平台与服务、加强研发实力和品牌建设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吴武清:企业“出海”的机遇大于挑战  

 

吴武清教授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是什么、十年来的成就以及企业“出海”的机遇大于挑战,分享了他对“一带一路”倡议学习的心得。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是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和文明之路,各方秉持的共建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主席近十年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倡议的指导原则、丰富内涵和目标路径。这些论述不仅增进了国际社会的理解,还促进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如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老挝中老铁路和肯尼亚蒙内铁路等。这些项目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世界一流水平,并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福利带来了持续的积极影响。

 

从历史、大局和角色观三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通过“一带一路”对外输出产能,是激发经济活力和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吴教授最后提到,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点:明确企业自身的能力和产品服务优势,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确保在合作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以及最大化多边合作的协同效应。他认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冯伟:中国品牌“出海“与营销发展

 

冯伟校友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出海“已经成为当前必然趋势,这不仅是中国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励维营销集团作为一家以营销推广为基因的跨行业发展集团公司,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积极参与企业”出海“的浪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实践经验。

 

冯伟提到,选择越南的原因有多个层面。首先,国内市场的饱和和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越南作为近年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与中国文化和政治背景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公司已经在越南拓展了国货品牌“出海“代理、越南市场品牌广告整合代理、各类线下推广活动、搭建国内企业“出海“共享平台等业务。

 

冯伟认为,首先,研发实力是品牌“出海”的基石,中国品牌需要不断的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竞争力。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重视海外市场需求和文化背景,深入了解海外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强化多方互利互惠的价值观。在“出海“过程中,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建立本土化供应链,与当地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能为中国品牌带来更稳定的供应链支持;第四,加强跨文化团队建设,利用团队成员的多元文化视角和经验为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冯伟认为,公司在越南市场拓展,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在国家倡导“国潮出海”和东南亚市场潜力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

周锋: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企业再出发必将开启新的篇章。

 

周锋校友分享了关于中国企业在北美“出海“的心得和实践经验,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机遇以及如何从“中国制造卖全球”逐步转向“全球制造共赢”的模式。

 

周锋校友首先介绍了“出海“与传统代工出口的区别。他指出,代工出口通常是通过国际贸易出售产品,以价格竞争为主,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较弱。而”出海“则更注重品牌建设、市场定位和价值链整合,企业不仅考虑产品的销售,还要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实现全球供应链的优化。

 

周锋还介绍了中国企业“出海“的三种主要路径:海外并购、投资自建和合资合作。每种路径都有其优缺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团队能力和资源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面临市场竞争、人才招聘与团队建设以及法律政策和合规方面的挑战。

 

尽管“出海“的难度系数大于国内经营,但中国企业在生产成本、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最后,他引用“星辰大海”来形容中国企业的征途,强调伴随着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企业再出发必将开启新的篇章。

张佳宇: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四大新变化

 

张佳宇表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多个阶段,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欧美并购潮,到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向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区域的投资拓展,再到2015-2016年的全面开花,直至2020年海外投资低谷后的再度提速。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四大新变化。首先,企业不仅关注投资,还开始重视退出策略,显示出更为成熟理性的投资态度。其次,从直接收购公司或项目转向绿地投资,通过在海外建厂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第三,区域热度从欧美转向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并由产品出海向服务、业务出海转变。最后,参与主体从央企为主逐渐扩展到上市公司、地方国企和中小型民营企业。

 

针对这些变化,张佳宇认为,中国企业“出海“仍有诸多机遇。例如,东南亚区域由于地理优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成为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投资目的地。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经济转型策略及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利好,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此外,非洲和拉美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建、能源和矿产合作将继续深化,而墨西哥凭借其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投资建厂。

此外,张佳宇强调,“出海“规划需要明确目的,细致考虑目的地选择和市场进入策略。企业要回答”出海“的目的、业务和财务目标、市场进入策略、供应链安排、税务和法律风险等问题,以确保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细化管理。

在交流环节,吴教授邀请三位在企业家深刻讨论分享了他们在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其他热门地区的“出海”经验。这些实战经验的分享,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深刻的启示。

活动最后,执行主任刘晶晶再次感谢到场的领导和嘉宾,本次沙龙,既有学院教授的高屋建瓴,又有三位卓越企业家的真诚分享,希望同学和校友们都能有所思、有所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征程上,不断突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