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佑兴 让华人鞋业品牌掷地有声
2012-12-29 浏览次数:
在制鞋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苏佑兴像坐了一趟极有意思的过山车:见证过台湾鞋业的起步新生,感受过内地鞋厂的成长与困扰,当过“柴米油盐都管尽”的创业老板,如今更将毕生心血倾注到鞋类设计研发中去。这一路上,日进斗金有时,追债无果也有时,欢欣有时,苦辣更有时。而今,“让华人鞋类品牌更加掷地有声”是他正在努力的事,因为横跨两岸的经商生涯,时常让他感受到民族品牌强大的必要性。
他希望过几年自己能写回忆录,“两岸三地的区别和发展,真的感触太多。”而关于成功的经验,也有两个信念让他感触颇深:“虽然也上过当,但总归要记得:真诚是经商首要基石。因为路很长,不能架空未来。除此之外,‘反思成功’也是关键一环,我们常常失败了才痛下决心反思,其实成功时更应该多想:为什么成功?经验能否延用发酵?它能不能带来持续的成功?”
14年,在制鞋业积累蛰伏
在独立门户之前,苏佑兴在制鞋领域蜇伏了整整14年。
1983年,大学毕业又服完两年兵役的他进入台湾鞋业界,是流水线上的一名基层干部,“大学学的就是把企业管理和工业工程结合的工业管理这个专业,正好看到鞋业界在台湾起步新生,也是不错的机会,就这样定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份工一做就是5年,在苏佑兴看来,每月只休两天、加班到深夜并不算什么,“年轻嘛,就跟着大家往前冲,而且本来制鞋业就是个劳动力密集的工业。”所幸这几年里,他不光奋斗在把鞋面和鞋底粘一块儿的生产一线,也做过管理生产的主管,负责过品质管制,学会了在人多事多的氛围下调度斡旋,是痛并快乐着的初期积累阶段。
而后的1988年,他跳去了日本美津浓公司,开始以贸易公司的甲方身份管理数个鞋厂的生产研发,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底他来到福建,进入到对大陆鞋厂的管理,“那时候的福建福州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台湾,城市建设、生活状况,感觉到比台湾晚了十年。”
“落后十年”成了一把双刃剑,“台湾那时候已经人工短缺,薪资成本提高成了大问题,但这边劳力非常充沛,成本相对低,算得上是鞋业发展一个黄金时期;但管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台湾,对品质的观念,对上级要求的执行力度,都比较彻底,但到了这边,需要反复要求和跟踪才能完成,幸好,三到五年后这个差异终于渐渐缩小。”
一切都走上正轨,势头向好,苏佑兴却又在1991年转身回到了台湾的制鞋前线,“日本外商公司的待遇自然是很不错的,但在贸易公司这几年,总觉得好像没有根,赶上公司想整体迁往香港,我想我有经验和技术,还是应该回到台湾或者大陆的系统里,继续做我的贡献吧!”于是接下来的6年,从建厂到生产,苏佑兴一管到底,而这一次更深层次的修炼,也为他尾随而至的创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10年,在创业路上酸甜苦辣
1997年中旬,苏佑兴终于决定自己创业,“14年的长跑,可以有一次冲刺了!再加上一帮追随我、我也信得过的兄弟,创业也是有把握的!”如今回头看这段长达十余年的创业经历,苏佑兴颇为感触,“当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管尽的老板,当然辛苦,但创业有创业的果实,这十年对人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管成败,至少我都做过了!”
这十余年中,苏佑兴体验过日进斗金的成就感,“最赚的时候,一个季度赚一百万美金。那是我们将一项专利推向了市场,做那种轮子可以缩进又伸开的飞行鞋,市场反映非常好。”突如其来的成就感让苏佑兴变得胆大,“马上开拓新客户,以色列、韩国……一味的扩张而忽略了客户的背景调查,追不回帐款,也没有做好法律上的保护,当客户生意不好时,我们的很多货款自然也就收不回来了。”
他也曾经试图去延续“专利市场化”案例的辉煌之路,但这块肥肉已被市场虎视眈眈,“利润高吸引了太多的竞争者,他们可能只是将你的专利产品稍微修改,就可以来抢你的份额,所以整个市场开始白热化,慢慢它就变成常规产品,而不再能产生好盈利。”
再遇上2008年的金融海啸,苏佑兴决定将创业之路暂停,回头看这一路的酸甜与得失,他有肺腑之言与所有创业者分享,“因为公司小,所以基本上就我自己做决策,难免不完善,难免失误,运气好万事OK,一步错就可能影响惨重。对一个企业而言,还得有一个决策团队,还得有类似董事会的体制来制衡,避免一个人决策所造成的大起大落,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后半生N年,致力打造华人品牌
亲自体验过创业之路的欢欣与失落后,苏佑兴再次回到大集团的管理岗位上,“2008年到2010年,我到了做耐克全世界第二大的公司——丰泰集团,担任业务处长,还去印尼厂当总经理,管着一万人,呆了一年。”跟世界顶级鞋类品牌的亲密接触,让他更加成为业界权威,所以2010年荣城集团的老朋友请他出山“发展中国自有品牌”时,两人一拍即合。
“他有一个思路,希望我们从代工制造转变成代工设计,再代工生产,希望能够发展自有品牌。我也觉得很有默契,在鞋业界快三十年,我已经为国外的品牌卖命了大概二十几年。我就觉得在我人生的后半段生涯规划里,应该把我所有的经验交给中国品牌,于是我转换跑道加入荣城集团,跟361度这个品牌合作,负责从设计到生产制造这一块的工作。”
荣城集团成立的“361度亚洲设计研发中心”,是苏佑兴从零开始的新起点,第一个任务便是要帮中国国家队设计比赛用品,“这一类功能性的鞋子对361度来讲是空白的,所以我们希望从耐克、阿迪等专业运动鞋的技术、设计、服务理念中得到启发,来把产品完善。”
产品反响很好,订单也纷至沓来,苏佑兴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改变国产鞋以往只擅长生产旅游鞋的狭窄局面,在功能性、时尚性上能有更快更好的突破。而通过给国家队的专业鞋的成功,让品牌得到市场上认可,从而提高其他相关鞋类的销售和品牌自身价值。”当然,这也必须是一个非常谨慎和漫长的前进过程,“从代工工厂到自主品牌,自然会引发知名品牌的担心,怕有一天会抢夺他们的市场,所以在这个调换上要非常小心和谨慎,要有时间的酝酿,和长远的规划。”
30年,职业生涯的肺腑之言
如今回头看这30年职业生涯的沧桑巨变,苏佑兴说“真诚”是他最重要的基调,“没错,太过于真诚有时会误判误失,但一路走来,我还是觉得老天会眷顾真诚的人,它是经商首要基石,因为路很长,不能架空未来。”
他也认为,“反思成功”应该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惯性,“现在想来,建立一个不断对自己反思的习惯也相当重要,不断去探讨自己的成与败。我们常常会在失败后痛定思痛,却不太会在成功后这么做,其实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反思,我到底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经验能不能延用和继续发酵?俗话讲,成功容易守功难,可不就是这个意思?”
再次,“博采众长”也是苏佑兴坚持的人生理念,“现在在人大的学习我就觉得非常棒,二十个同学来自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工作经验和学校背景,所以你可以在这里广泛吸收很多经验。做企业上也是一样,不管是上司、同事、下属,要跟不同经验的人咨询或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最完善的决策。”
而几十年的管理者生涯,也让苏佑兴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真诚,要能够尊重,时常从对方的角度来想,我们当然没办法做到绝对公平,但一定要尽力而为。无论我就业还是创业时,总有团队愿意跟着我打拼,我想是因为我还有一个习惯,是愿意与他们分享,或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挑战,有些同仁确实蛮喜欢这样的成长,那我们的向心力也便是这么来的。”
30年后,圆梦人大
离开学校三十余年,苏佑兴一直有着重回校园深造的心愿,而去年终于等来了合适的机会,“我们的执行长跟我介绍了人大。他认为企业要发展,一定要踏入到不同的领域,感受不同的商业模式,因为他自己是人大第一届的学生,丰富的课程规划给他的印象很好,所以他建议我也过来,他跟我说,人大就是很好的选择。”
如今苏佑兴已经在人大上了两个模块、四个单元的课,他兴奋地表示,亲历人大的EMBA课程,比他想象中的更为丰盈,“感觉相当棒,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重回学生时代,再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对于知天命的我而言,机会很难得,包括和同学彼此之间交流时,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开放,整个学习过程让我非常享受;其次,人大对教授的遴选非常用心,课程也设计得很具变化性,从授课、互动、到论文的编写,包括国内国外这样的多元授课环境,对我而言都是非常完美的设计;第三,在论文编写上,我不单单把它当成一份作业来完成,我会把模块学习和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来探讨,教授和同学们更深化了我的理解,能够不断去反思自己,不断去探讨自己管理上的种种缺失,所以坦白讲,这肯定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我觉得很新鲜,特别对我这样一个已经五十几岁的人来讲,能够让我接受新的事物,是非常棒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