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在读生 > 活动 > 学术活动

季斐翀——变革是可以被管理的

2011-07-07 浏览次数:

人们都觉得季斐翀变了,从语调到举手投足间,似乎有某个未知世界的能量,让他面对迫在眉睫的变革时,自信十足。

与CMPM的初次相识,始于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2007年,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季斐翀在苏州试听了人大CMPM的课程,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有趣的课堂互动紧紧地吸引了他,也最终成就了他与CMPM的结缘。曾经在公司里接受过EMBA课程培训的季斐翀最初只是好奇,因为CMPM课程号称颠覆EMBA教学,它的课程设计紧扣着“练达、合作、变革……”五大主题,将战略、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他很快被明茨伯格的教育理念吸引,以及那些令人心动的细节。明茨伯格更多在说管理以外的东西,包括社会的构成,以及在大环境下,公司的角色。学员们围着圆桌听课,明茨伯格时不时走到他们中间,好像朋友在一起热情地讨论。

被深深吸引的季斐翀决定正式入学,加入了人大商学院CMPM课程的第一批学员。第一次“触电”无论对于哪一方都是神圣而紧张的。在为期16个月的模块学习阶段,季斐翀的足迹踏遍了美、欧、亚三大洲的五所世界知名商学院,经历了一次次头脑风暴式的实战式教学。每次集中培训结束后,他理所当然地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模块里解决了什么专业问题,并随时进行着审慎的反思。始终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当前所处的模块的学习目标,并紧紧跟随授课老师的步伐和节奏,这是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的一个有效方法。

对季斐翀触动最大的是练达和变革两个主题。他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到,变革是可以被管理的。教授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模型,教他如何创造一个变革,如何实施,如何找到关键人等。

两千多年前,曾子就通过“吾日三省吾身”进行自我提升。勤于并善于“三省其身”对一个技术型团队的引路人而言是“必修课”。季认为,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作为企业家最精髓的能力,同时也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最根本的差别。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三省其身”可以更好地避免走弯路。他说:“特别是接触了CMPM反思模块后,我常在工作间歇把课上所学在脑海中慢慢描摹,假设不同方案在商务实践中的可能发展,选定最优可能进行实施。”

而企业参观,也绝非走马观花。被参观企业的副总及其他重要环节负责人会和学员们面对面交流,学员们也会根据教授提出的模型有针对性地观察企业。例如研究企业文化时,教授会引导学生注意企业的标志物、墙上的标语、员工讨论的内容,以及询问企业的明星员工是谁。“如果领导层眼中的明星员工和员工眼中的明星员工不是同一些人,那么证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有矛盾的。”季斐翀说。参观后的第二天,教授又会组织“反思”,让学员们针对参观看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反思自己企业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地观察、学习、讨论、反思,学员们对管理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刻。

至今,季斐翀还十分怀念CMPM的日子。“两年的CMPM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更具备了创新的勇气。CMPM让我不再害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虽然每次的集中培训时间只有7天,但那些生动的教学任务总能够引发我的思索,让我学到如何使一个想法、一点念头从无到有,也让我能够带着问题与思考,充满信心地再次投入创造性的实践中去。”他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