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观察》| 3D技术文物修复被他突破,非遗传承人宁愿不赚钱也要跟随他!
2019-07-19 浏览次数:
侯毅
人大商学院EMBA1302班
文化收藏协会会长
人大商学院EMBA13级校友侯毅,曾是部队出身。
六年前,他用几乎所有的积蓄,回到学校读书,“为了去做一些更有意义、更喜欢的事,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他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回到学校读书,开阔视野。
侯毅年少时考入某军校军事指挥专业,毕业后如愿分配到北京的部队工作。多次执行国家级重要任务。
曾经,连他自己都认为人生会一直这样按部就班发展下去,然而一次偶然的人生际遇,让他从此改变了想法,决心改变人生轨迹。
于是,这位在外人眼里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竟选择放弃受人尊敬的“金饭碗”。做出了“离开”部队的决定。
“人生至此,我想做一些别的事情,更喜欢的事情,总觉得人生应该可以活得更加丰富多彩!”侯毅说。
部队,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严格的纪律和规定,规律的节奏,基本既定的未来,这一切看似很适合性格沉稳的侯毅。但正如人们所说,“优秀的人,总是那些不安于现状,敢于折腾的人。”逐渐地,侯毅开始向往更有意思的人生。
想做的生意刚好是“爱好”
收藏,一直是他的心头所好。早在部队工作期间,一有闲暇,侯毅就去各地的古玩市场淘“宝”。
他是个一旦做什么事情就会认真钻研的人,对古代艺术品收藏更是如此。兴趣以上,他还查阅书籍、资料,与兴趣相投的朋友们交流,并且请教业内的大师、大咖、甚至非遗传承人,去逛曾经辉煌如今落魄的艺术品工厂,跟那里的老师傅聊天。他对收藏的钻研变得更加专业、更加科学。也因此,他的许多藏品都成为了价值不菲的收藏。他与巴沙珠宝的首席设计师联袂,赋予中国玉文化全新的理念,将中国的玉与珠宝相结合,设计出了令人赞叹的作品。并成功举办多次展览,在中央党校展览期间,得到了党校领导的赞誉。
也许正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是为看到残缺的藏品感到惋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国家文物修复部门,对文物修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开始了运用现代技术修复文物的研发之路,并申请了发明专利,为文物修复这个传统领域提供了高效、环保、可靠的全新技术支持。他们既有传统的文物修复模式,又突破性的把文物残片进行艺术的升华,
用侯毅自己的话说他们所做的是:“具有文物信息的文化创业产业。”通过他们的努力,希望更多的国人尊重我们的历史,热爱我们的文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虽然起初并没有以这个爱好为经商的出发点,却阴差阳错的踏上了密切相关的文创产业——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然而传统的雕漆工艺品并不是很普及,价格也较高,原因在于纯手工雕漆的工艺品造价非常高,一位大师雕琢一件工艺品的时间很长,一个餐盘大小的雕漆艺术品有时候需要耗时一年的时间,售价在大几万甚至更高的价格。种种原因限制了雕漆工艺的流传和雕漆工艺品的流通。
多年优质人脉和资源的积累,侯毅有更多赚快钱的机会,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执迷不悟”的选择了这个看起来“赚钱慢得多”的项目。
“我不想看到这些技艺失传。”一次,侯毅在王府井的工美大厦遇到了几位年迈的雕漆老师傅,他们聊了两个多小时,看着老师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雕漆工艺品,像舍不得自己的家一样惋惜工厂的破败,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爱好收藏和古玩的侯毅,没有办法视而不见。“我希望能够通过现代工业和技术的进步,突破一些技术上的壁垒,让这些技艺流传下去,成为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产业。”
然而,经商不同于做慈善。这一点侯毅心里很清楚。“没有金刚钻,也不能揽瓷器活儿”,侯毅下定决心成立公司。
随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侯毅就召集了一批业内的大师,他的合伙人也是一位非遗传承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突破技术壁垒,用工业技术代替手工雕漆,并且保持雕漆技艺的精湛和精美。集结了多位大师和艺术家的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现在他们已经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文创产业不但需要聪明的“经商头脑”,更需要对艺术的坚持和情怀。“用文化艺术品赚钱,是相对慢一点的。但是我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能让人生不留遗憾的事情。”侯毅说。
厚积薄发
基于传统文化的雕漆工艺,必须量产才能更有生命力。
侯毅以及团队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搞研发,改良传统配方比例,让从前只能用手工雕琢的技艺实现机器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公司已经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了多个国家专利,并且有些专利在世界范围都是领先的,这里面包括一些文物修复的技术。
“这一行是有技术壁垒的,有科技含量在里面。”侯毅说。目前他们已经与国内多位艺术家、艺术大师合作,开发雕漆工艺的艺术品以及衍生品。同时,在文物修复方面,与多个国家和地方达成合作意向,利用专利技术修复文物。
“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朝阳产业。我们的技术和在业内的地位已经在这里,正如银行入职的员工一样,每年不断涌入的新人把曾经的老员工推到了金字塔的顶端。我们这个行业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技术和金钱的涌入,反而可以把我们推向一个更高的位置。”侯毅说。“不过这一切还是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侯毅的团队中有非遗传承人、央美、清华美院的老师和学者,还有业内享誉盛名的大师,他们在研发初期,宁愿不赚钱也要一起撑起这个项目。
其实“会赚钱”,但是也有执念!
他其实很会赚钱。
侯毅除了文化领域做出努力外,还涉足能源领域。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新能源科技公司。他的合伙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博士,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多项领先技术。他们倡导的新能源一体化发展模式得到了某工业化工园区的认可并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侯毅一直强调公司要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市场拓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立足。
正如他的性格,一旦做什么事情,就要做到极致。
同时他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文创公司成立初期,投入大量的资金搞研发,得到了咱们校友的大力支持,我从内心感激咱们人大的校友,有了他们的支持,才激发我不抛弃、不放弃。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执念,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侯毅笑着说。
如今,终于苦尽甘来,扎实的研发和积累,一路以来稳扎稳打,与地方政府和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越来越多的业务,越来越多的合作,侯毅和团队的坚持和坚守,终将焕发光芒。
六年前,用几乎所有的积蓄,做了这件事……
六年前,用几乎所有的积蓄,做了这件事……
2013年,侯毅用当时几乎所有的积蓄,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
他选择去学校读书。即来到人大商学院攻读EMBA,对于在部队工作的侯毅来说,读书的费用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但他毅然做出了选择。
“人生至此,想做一些别的事情,想过一种更丰富多彩的人生。”侯毅说。“跟朋友们聊了很多之后,决定在商业上有所发展。”当时的侯毅,对创业、经商还没有太多的概念,但多年的知识积累,开阔的视野,让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令后来的自己没有后悔的决定。潜意识告诉他,“回学校学习”。
这个选择也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更像是一条少走了很多坑的“捷径”。“决定要创业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但是我知道要去学习,所以来到人大商学院读书,武装头脑,让自己的思路开阔起来。”同时,结交了良师益友,他们是侯毅事业上的指路明灯。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真正喜欢的事情”,在喧嚣浮躁的大时代,沉稳的侯毅从容的坚持着“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