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仁者不忧
2010-10-07 浏览次数: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儒家对弟子修身的根本要求,也是儒家评判社会的基本价值尺度。“仁者不忧”是备受孔子青睐的内在品质,是儒家“三达德”重要的修养之一。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记录了孔子和学生樊迟的一段对话。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叫做仁,孔子回答道:“爱人”。孔子强调要与人为善,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和爱护,强调博爱大众,即“泛爱众”(《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并将此概括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企业的成功经营,需要员工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同心感,而这种强有力的同心感又建立在管理层怜爱之心、恻隐之心的基础之上,需要管理层关心下属、体恤下属,让员工真正体会到温暖。亲情管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什么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却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这与它们内部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密切关系。
当然,儒家所主张的“仁者爱人”并非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是表现出由近及远的层次性。“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指孝敬父母,“弟”通“悌”,指尊敬兄长,也就是《中庸》(第二十章)所说的“亲亲为大”。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就确立了父子、母子、兄弟关系,所以“爱人”之本首先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后逐步扩散,到夫妻、祖孙、叔侄、舅甥等姻缘、血缘关系,再推而广之到同窗、同乡、同事、上下级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孝悌之所以构成仁之本,道理很简单:“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很少有;而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需要将孔子“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的思想牢记于胸。也就是说,君子只要能固守血缘亲情,老百姓自然就会兴起仁德。可以想象,一个家族企业如果出现父子相侵、兄弟反目、夫妻成仇的情形,很难让员工对这个企业产生归属感,因为管理层已经动摇了仁的根基,在员工心目中缺乏可信任的基础。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不管工作多忙都不忘记父母的生日,在结婚纪念日总会给妻子送上一件精心挑选的礼物,只要不出差每天都尽可能腾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则很容易将企业培养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同样道理,管理层应该鼓励、帮助、支持员工与家人之间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才有助于塑造和谐、亲和力强的企业氛围。很难想象,一个缺失根本的孝悌之道的人,会成为对企业忠心耿耿的员工。如此说来,培养对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忠诚感,首当其冲需要培养员工对自己“小家庭”的忠诚感。无怪乎日本松下公司将儒家经典——《孝经》列为员工必熟书目,松下商学院的学员每天清晨集合后,各自面向自己的家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经》。通过让员工学习孝道,松下公司旨在培养员工的仁爱之心,
而如果管理层能够进一步推己及人,将自己的这种仁爱之心从对家人、对亲友扩展到对企业员工上,就能打造出一个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环境,此时,企业家就可以真正做到“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了。当年,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对老师关于君子的这一回答很不理解,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对于企业的领导军人物而言,何尝不是如此?看到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其乐融融的氛围,企业家心中反省自己而没有什么愧疚,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力行近乎仁
儒家不仅鲜明地指出了仁的努力方向,而且明确地指出了仁的实现路径。正所谓“力行近乎仁”(《中庸》第二十章),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要推行人本管理,大会小会反复讲固然重要,但关键是“力行”,一打口号顶不上一次实际行动。
《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故事是说,在退朝之后,孔子得知马厩被烧了,直接的反应就是问是否伤人,而不关心马及其他财产。孔子的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非常耐人寻味,表现出仁者一种不加掩饰的内蕴,表达出圣人最朴素的一种仁爱之心,毫无雕琢、修饰之感,对人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孔子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大意是说,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能成就声名呢?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即便在最忙乱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在这里,孔子指出了最容易与仁背道而驰的两种情形——“造次” 与“颠沛”,对今天的企业家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一些企业老总而言,对下属的关心往往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当自己有闲的时候,与下属一起聚一聚,或者逢年过节,例行公事似地给员工发点东西。而根据经济学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对于员工的激励效用并不高。越是造次,当公司的业务越繁忙,自己的日程安排得越满满当当的时候,企业老总越需要冷静地思考“仁者爱人”在当前的必要性、紧迫性,越需要想方设法地表达出自己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而当企业面临“颠沛”,遭遇这样、那样的麻烦,甚至企业的生死和发展问题都面临威胁的时候,企业老总切不可因为将注意力转向这些难题而忽视对员工的关心。事实上,当企业面临危机之时,能够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最重要力量可能就是员工的众志成城,而这显然依赖于管理层能否在“颠沛”的时候坚持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只有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才能做到仁。在企业管理中,“克己”要求管理者克服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复礼”可以理解为“按照游戏规则出牌”,不要乱来,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可以说,“克己复礼”是“力行”的重要手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就像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管理者千万不能凭借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导致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主只有以礼对待臣子,臣子才会对君主忠心。孟子进一步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上》)。
礼是各种规范、制度和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关系,减少冲突。作为礼的制订者与裁判员,管理者的所作所为显得至关重要。他们的行为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向员工无声地传递着是应该循礼而行还是背礼而走的信号。
一家世界知名大公司的CEO上班时由于忘带胸牌,被公司门卫拦在门口,要求出示证件。有人反问门卫:“你不认识我们公司的CEO吗?”门卫回答说:“我当然知道他是CEO,可我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出入人员的证件,谁也不能例外。”出人意料的是,这位CEO主动掏出了有关证件,不但没有责怪门卫,反而将他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案例大加赞赏,并到处宣传。
“克己复礼”应该成为企业家的自主意识,甚至成为企业家的一种条件反射。只有当“克己复礼”成为企业家自觉的习惯,企业才能形成井井有条而又浑然天成的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