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在读生 > 教授观点

包政:形成营销战略的领域

2010-10-07 浏览次数:

西方人把“战略”理解为“选择正确的事情”,把“战术”理解为“把事情做正确”。中国人擅长趋利避害,喜欢事半功倍,自古就有发达的战略思维,这一类的词汇不胜枚举,诸如,计策、谋略、韬略、方略、权谋、权术、策略,等等。我们不妨来个“东西合璧”,把“战略”解释为一种“选择正确事情去做”的智慧或艺术。营销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职能,应该和战略大智慧相联系,而不只是一种小技巧。

 

1、营销战略的思维

不知何故,我们在营销上缺乏战略思维,以为营销就是4P,就是在“既定的事情上”进行策划而已。这种认识,与实践相去甚远。殊不知,营销的本质特征是 “战略”,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有效地创造顾客。因此,要想理解“营销战略”,还需从教科书的概念逻辑中跳出来,去看看当年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董事长神谷正太郎,是如何思考并从事营销实践的。营销绝非灵机一动的事情,也绝非简单应用心理学的成果、搞搞策划可以奏效的。营销需要战略上的筹划,外加艰苦卓越的努力。

神谷原是丰田汽车公司的销售常务董事,极力主张单独注册成立销售公司,原丰田公司专注于汽车生产制造,形成“产销”两个独立的体系。他非常清楚,在生产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丰田公司中,销售领域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无非就是降价促销、搞搞活动而已,不可能有任何建树。1950年,丰田汽车濒临破产,被迫接受银团的建议,正式成立销售公司。神谷终于有机会,施展才干,主导市场营销活动,引导整个公司发展。

销售公司成立之后,神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明确“产销关系”,即“顾客第一、销售第二、生产第三”。换言之,销售不再是生产的推销者,而是市场的采购者、顾客的创造者;产销关系必须倒转过来,生产必须响应销售的要求。按照神谷的解释是,“有需要者,才有销售者;有销售者,才有生产者”。营销、创新、市场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这是关键的一步,即明确“市场决定销售、销售决定生产”,使丰田的战略营销思维,得以形成并发挥作用。

摆脱生产系统约束的神谷正太郎,依据美国汽车业“工商一体化”又称“厂商一体化”的基本经验,形成了最初的“营销战略思维”,这就是依托销售公司以及银行的支持,整合外部经销商,结成“工商策略联盟”或“专卖体系”。同时,帮助各“指定经销商”组建“门店网络”,使之转变为“网络经销商”。神谷相信,随着每个经销商能力的提高,各个区域的市场占有率自然会提高;随着区域市场销量的增加,以及价格体系的维护,经销商的利益自然会增长,至少可以使之资本报酬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进而,产生利益上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经销商加盟丰田体系。使丰田公司更有力量,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蚕食竞争对手,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级大企业。

一般而言,任何大规模经营的公司,都必须在“工商直接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各地经销商网络,才能广泛联系目标顾客群,才能进一步组织“客户顾问”、依托经销门店,展开营销活动,培育忠诚的顾客。培育“忠诚顾客”或留住“回头客”,是营销职能的核心内容。美国汽车业的经验是,一位忠诚的顾客,一生的价值是7 万美金;真正的营销是从卖出每一辆汽车开始的。神谷说,美国汽车公司之所以获得如此长足的进步,很重要的原因是把留住顾客,并把顾客的意见或抱怨,作为改进的基础和动力;否则,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工商直接结合,就是把“经销商”当作战略伙伴,把经销门店网络当作“生命线”;而不是当作“渠道”或一张张“销售合同”、一桩桩“交易活动”。作为战略伙伴,丰田对指定经销商的选择非常严格,如同求偶;并努力帮助每一个经销商提高分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共享丰田汽车品牌,共同开拓区域市场。并且,尽可能根据经销商的实际销售能力,以及下属经销门店的数量和质量,控制每个销售区域的放货总量。以维持市场的价格体系,减免串货乱价,维持经销商的利益基础。而不是简单地给经销商“压指标”,更不是杀鸡取卵,放货冲量,压垮经销商。这不同于中国本土企业的通常做法。

 

2、营销战略的基础

古人说,黄河之源不能滥觞。西人讲,罗马不是一天盖起来的。要想成就大事,必先抓住根本、站稳脚跟。神谷非常清楚,要想与大大小小经销商,结成稳固的 “策略联盟”,关键是要开拓需求,确保经销商的盈利水平或资本收益率。神谷相信,营销的本质是创造顾客,认为“需求是创造出来的,是可以不断加以开辟的”。神谷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寻找潜在的机会,集聚更多的顾客,建立广泛而持久的顾客基础。

从1954年起,神谷按照战略的思维逻辑,开始着手培育目标顾客群。首先设立小丰田修配公司,1955年成立丰田半旧车销售公司,1957年开办日本汽车学校,1959年至1961年,相继对千代田水火保险公司、日本设计中心、日本调查研究中心、国际公路、名古屋广播、日本产业电影中心、中部日本汽车修配学校进行了投资。营销和销售的本质区别,如同“种庄稼”和“打粮食”。借用华为老板任正非的话说,只有多种庄稼,才能多打粮食。神谷的一系列举措就是多种庄稼,就是营销。

有意思的是,那些没脑子的人,取笑神谷正太郎不务正业、乱投资。神谷对此进行了反驳,强调“销售和生产一样,也需要先投资;投资在先,收获在后。不考虑五年、十年以后的情景,一味掠夺现实的需求,企业很快就会走上绝路。为了持续发展,必须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加大长期投入,开拓潜在需求,奠定市场基础”。

在神谷的思维中,开发市场需求只是基础;他的意图或最终的战略构想,是要为丰田公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扩展产品系列”创造条件,同时,为经销商“发育下家门店网络、以及维持单店销售利润率”创造条件。从而,使两个条件相互作用,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不断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联盟,引导丰田公司迅速崛起。可以说,丰田今天的成就,始于集聚和培育顾客,始于市场需求的开发。

神谷很清楚,打开市场需求的源泉,是战略全局的关键,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不能形成广泛而扎实的市场基础,不能圈住足够的目标顾客群,或先于对手完成市场布局,就不可能强化与经销商的策略联盟,也就不可能走出未来的战略大模样。因此,必须全力以赴,甚至冒险孤注一掷。比如,在投资汽车学校和汽车修配学校上,神谷几乎倾囊而出,不惜掏空丰田销售公司的家底。以至于这两所学校,一开始只能赤字经营。可见,战略需要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这对那些注重当期业绩的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是不可想象、不能忍受的。

神谷是幸运的,随着经济的复苏,日本迎来了汽车的时代,他在“开发市场”上的战略营销举措很快显效。尽管两所学校都取得了“日本国字头” 的名分,实际上都是丰田公司集聚顾客的手段。经过丰田驾校培训的学员,就是丰田汽车的“准顾客”;修配学校的毕业生,就是丰田经销商的骨干员工。每年大约 90%的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进入丰田公司的经销体系,支撑着丰田日益庞大的经销门店网络,包括丰田系列店、小丰田系列店、丰田花冠系列店、丰田奥特系列店和丰田柴油机车系列店。借用神谷的话说,这些汽车维修人员,是丰田“维系顾客”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少数毕业生,进入到其他竞争品牌的经销体系。就连日产这样的大公司,也只能从丰田主办学校的毕业生中,分得一杯残羹。至此,竞争者之间的胜败,已成定局。

由此而论,战略营销的着眼点或基础,就是目标顾客群的开发;市场或顾客基础一旦建立,全盘皆活。然而,要想开辟市场需求,必须谋定后动,必须下得了苦功、耐得住寂寞。本土企业大都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眼光或战略头脑,往往采取简单而粗暴的策略手段,或扩大销售区域、增加销售通路,或降价促销。结果在供求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发一轮又一轮的恶性竞争;导致全盘皆输,既弱化了自己的市场基础,又动摇了整个产业的根基。

 

3、营销战略的演绎

在战略层面上设定的营销策略,只要迈开第一步,就不能随意改变,不能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无论竞争形势发生何种变化,营销战略只能沿着内在的逻辑演绎,形成所谓的“策略流”。可以肯定,这种战略上的稳定性或连续性,包含着内在的定势和外在的风险,左右着企业进一步的选择,甚至左右着一个企业的命脉,或彻底成功,或彻底失败;没有中间“不死不活”的道路可循。

好在战略是与“智慧”相联系的,充满智慧的营销战略,意味着更大的发展前景,失败的概率应该更小些。如丰田公司,自50年代转危为安之后,尤其80年代进入北美市场之后,持续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从1949年底的负债累累、现金不足2亿日元,到2003年市值1050亿美元,超过美国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家公司的总和,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相反,离开了营销战略的引导,表层上的营销举措,如同吗啡或强心剂,无济于事。无法有效规避风险或不确定性,保持盈利性增长的势头。衰败终成定数,或等死、或找死。

丰田在“开发需求”的营销战略显效之后,市场份额、经销店数量或顾客数量,迅速以“指数方式”增长,并趋于饱和。直面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各经销商继续扩大销量,维持门店的盈利水平或资本报酬率,维护或强化“工商策略联盟”。这关系到神谷构想的营销战略,能否展开、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丰田公司是幸运的,很顺利地跨越障碍,保持了营销战略上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这就是在小丰田修配公司和丰田半旧车销售公司的基础上,借助于汽车学校培养的修配技术队伍,从事汽车的维修和翻新,来维持丰田旧车市场的价格,促进顾客更换新车。从而,维持或增加经销商的销售流量。一般而言,“有车族”对新款车比较敏感,但又苦于手上的旧车难以脱手,或在旧车市场上卖不出一个好价钱,换车代价或财务压力过大,只能望车兴叹。实际上,这不是日本人的新发明,而是美国人的经验。战前,美国汽车业就知道维持旧车市场价格的重要性。

丰田公司通过守住旧车市场的价格,加上修配或翻新旧车的技术力量,有效地控制了丰田汽车的价值或迅速贬值的风险。从而使丰田汽车,包括新车和旧车,可以直接成为抵押品,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换言之,丰田允许按月支付车款,进一步刺激了顾客换车的欲望,从而,增加了经销商的销售流量或利润,巩固了工商策略联盟;同时,也促进了丰田汽车制造公司更新产品的速度。至此,神谷构想的营销战略终于落地、丰田崛起。

丰田的成功,令日本所有汽车公司倍感震惊和鼓舞,纷纷放弃自己的思维、竞相仿效;沿着丰田的策略逻辑,围绕着“工商结盟”展开角逐,使经销门店的功能不断强化,包括购车按揭功能的建立健全,这就是后来汽车业流行的4S门店。从而,加快了顾客换车频率,以及汽车公司的更新换代、乃至款式、颜色、型号或规格 “做秀”的速度。

这个过程意外地改变了顾客的消费观念,尤其是改变了大众市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从此,没人在乎汽车的全价,也不关心汽车的新旧或配置的高低;当然,简陋而低价汽车,已经失去市场。人们只在乎月供,以及自己每月能够支付多少钱。更多的人不再把汽车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或代步;而是根据自己的寿命周期或需要,从快乐的单身汉,到恋爱、婚姻、家庭,再到孤寡老人,不断地换进换出、转手汽车。一辆辆“安全、可靠、舒适、美观”的大众汽车,在不同寿命周期或年龄段人之间流转,一手、二手、三手,直至超龄退役。没有人会独享一辆超豪华或超廉价的汽车,完全不同于中国人的消费方式。

这个过程也意外地强化了各品牌经销商的经销能力,他们围绕着“旧车换手”的交易业务,收集顾客信息,深入分析各家庭或个人的寿命周期,主动上门牵线搭桥,帮助顾客制定换车方案,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等等。这些经销商在不经意中,深化了与顾客的联系,控制了各自的顾客及其档案信息,可谓“市场扎根”。进而,为各汽车公司设置一道道屏障,阻挡着“潜在竞争者”的进入,维护着市场的秩序和利基;至少降低了潜在竞争者“低价进入”或“创新性颠覆”的可能性。客观上,帮助汽车公司掌握自己的命运,减免未来不确定性的威胁。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界的“创业者”们深思。

 

4、富本汽车的教训

富本是个化名,富本公司老板,是最早发现中国“农用车”市场机会的人。于是找人设计,按照标准零配件,设计农用车装配图纸。进而找汽车制造公司生产,按照装配图采购零配件,组装成农用车。一举成功,很受农民兄弟欢迎。农用车的问世,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它完全可以代替拖拉机,成为田间地头的主要运输工具。也很受县乡级经销商的青睐,价廉物美,需求量大,商业利差高。几乎一夜之间,富本老板成为令人瞩目的人物。

这只是产品的成功,不是企业的成功。中国人往往把“买卖人”当作“企业家”;把“有钱人”看作“大学者”。富本企业老板是有志向的,内心非常向往成为一个企业家,建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希望借助于农用车的成功,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可是,富本老板缺少营销战略思维,只是一个产品营销的高手。只会就事论事,围绕着产品找机会,致使整个企业始终处在创业或不断创业的状态,所谓“创业终老者”。

为了建成一个企业,富本老板花大力气建立自己的生产线,包括投资建厂房、引进设备、建立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可以说,自建生产线这一步走早了,尽管有利于控制质量、成本、交货期;却给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就是“前置成本”。竞争对手乘虚而入,模仿富本老板,杀入农用车市场。迫使富本公司做出回应,寻求与经销商的结盟;但为时已晚。

按照丰田神谷正太郎的战略营销思维,应该首先与经销商结盟,共同集聚顾客、开发农村需求。随着农村市场基础的逐渐稳固,很容易借助到资本市场的力量,投资于生产领域和技术基础。富本老板的故事,真让人扼腕叹息,他的先见之明或洞察力,没有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企业的缔造者。

富本公司老板始终认为,经销商是渠道,是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从未认真考虑过工商策略联盟的可能性,从未考虑过在流通领域建立影响力和支配力,展开有组织的努力。这显然不是能在中国产业界成就霸业的战略思维。当经销商销量下降的时候,富本并不深究背后的动因,是“恶性竞争”还是“利润太薄”;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谈判地位,包括借助于品牌运作和广告投入,提高自己的身价,迫使经销商就范。一旦招数失效,就另辟渠道,找更多的经销商分销,迫使经销商们相互残杀,降价出货,冲击市场。不久,农用车很快做烂,无利可图,市场迅速衰退。富本错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机会,错过了跟农民兄弟建立长期联系、共同成长的机会。

后来的事情,只能是跟着感觉走,用前面挣来的钱,支持后面的创业,从农用车,到微卡、轻卡、皮卡、拖拉机、农机、面包车、商务车,等等,什么挣钱做什么产品。迟至今日,没有形成富本的专卖体系或经销门店网络,以及目标顾客群。

富本公司给我们的教训是,奠定市场基础及营销战略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们不能像神谷那样充满胆略地去开发市场,也要像吉利刀片老板那样,“寻找一个深港,放下一条大船”。最值得称道的是宜家家居这类企业,懂得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懂得把营销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业务形态或经营模式,不断超越竞争对手,牢牢控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