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在读生 > 活动 > 学术活动

校友创业 | 杨智勇:一个新零售创始人的自述

2017-07-27 浏览次数:

作者:杨智勇,智晓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人大商学院EMBA1102班校友。

 

“支付+新零售”是什么概念?

为什么选择从支付出发去创业?

创立的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

创业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2016年8月开始,我经历了一个新零售项目的初期孵化,商业模式和目标市场的探索、创业团队的组建、正式公司化运行等一系列事件。历经了从“发现—困惑—探索—修正—再探索—再修正”的创业阵疼期,深刻体会了创业之艰辛困苦。

2016年是“新零售”概念提出元年,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在此背景下,线上线下相关产业链都在为布局新零售而蠢蠢欲动。

移动支付具有四大特点:移动性、及时性、定制化、集成性,并且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随着近两年二维码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二维码在小额高频的消费场景中,以低成本、便捷性迅速替代了POS机具终端。支付行业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优秀的服务理念、敏锐的洞察能力,为支付行业深入开展新零售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在支付、通信行业工作多年,深知支付行业的相关链条公司迫切需要新的“弹药”来留存自身的商户资源,更迫切需要新产品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希望能造出更好的“弹药”给商户使用,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消费体验,实现“即看、即拿、即买”的终极目标。

因此,基于多年的行业经验背景,我毅然选择创业,于2017年初创立智晓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爱福记连锁商业有限公司。其英文名称为“Future Go”,简称FG,寓意着未来购物的新潮流。FG定位于智能零售商店的软硬件研发、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致力打造中国最高端的智能零售商店。通过全套软硬件技术方案贯穿线下零售全链条,提升线下消费体验、降低线下零售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提升信息化效率,使多业态组合开店成为可能,从而使消费升级、服务升级、支付升级。

近年来,从“支付+人工智能”的角度着手,我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支付行业的运用,认为支付行业应该研究在零售、教育、环境、商业、健康医疗等重要领域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等模式的人工智能支付交易的场景应用,满足个人购物消费、家庭生活消费、医疗健康消费等具有典型需求的智能化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并保证其资金安全和及时结算,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

经过长时间的认真研究,2016年8月开始了项目初期孵化,2016年底组建团队。初期创始团队基于“人工智能+支付+新零售”的思路,定位于“无人值守便利店”。由于无人值守便利店面临着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市场推广速度慢等问题,使FG创始团队一时陷入困境,商业模式太重,目标市场不明确,零售消费场景单一等问题暴露无遗。

面对创业路上的荆棘,通过挖掘市场痛点与需求,从支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角度与行业专家们沟通交流,不断地汲取着这些行业专家的建议。同时,通过对各行业方案的深厚积累,团队养成了对产品严谨的态度。经过两个多月对商业模式的持续深入探索,我带领FG创始团队将单一零售消费场景拓展到多种零售消费场景解决方案,涉及便利店、药店、文具店、礼品店、零食店、成人用品店、烟酒店、移动快闪店等。

在新零售风口来临之际,FG创始团队开始打造基于分散式支付的智能零售产品方案。推出多版可适用不同消费场景的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及配套运营方案,将商业模式由重变轻。以技术赋能为出发点,为支付行业、电子商务行业、传统零售行业带来了企业转型的新手段。

创业期间,我和创始团队顶住了来自内外部的巨大压力,深度挖掘市场痛点与需求,以模式创新为驱动力,构建智能零售解决方案。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智晓未来创始团队发明了多种支付方法和基于不同零售消费场景的支付方法。目前,FG已申请了8项发明专利及4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业的路上依然存在着千难万险,但团队充满着信心,以“专业的技术水平、严谨的产品态度、开放包容的心态”为核心理念,以“提升消费者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升级、支付升级”为目标。整个智晓未来创始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去开创新零售领域的一片蓝天。